秦始皇的启示

 

甲:最近CCTV-10《百家讲坛》节目不错,一位河南大学的王立群老师讲解秦始皇的故事。你老兄看没看?

乙:那有啥子看头?秦始皇,谁不知道啊?灭六国,焚书坑儒,第一个封建独裁的暴君!孟姜女哭长城,不就是因为她男人给秦始皇修长城,累死的嘛?!

甲:那倒是不错。不过,你讲的只是秦始皇暴虐的一面。他也有历史贡献。比如说,统一了中国中原,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乙:这也算贡献?统一主要是为了扩大皇帝的权利,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焚书坑儒,把知识分子都斩尽杀绝,搞文字狱,扼杀言论自由,不得人心!所以,秦朝很短命,十几年就灭亡了。

甲:看来,你是个100%的“否秦派”,只看到他的过失,没看到他的功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要搞欧元区?现在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出现了债务危机,为什么欧盟要千方百计地救他们呢?

乙:这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

甲:我是给你做个比较。因为欧洲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难以再发展了,所以现在提出了欧盟和欧元区的问题,打算最终形成一个欧洲的联邦实体。对于中国来说,这项统一大业,秦始皇在2000多年以前,就完成了!

乙:噢!照你这么说,中国还走在欧盟的前头啦?

甲:可以这么说。

乙:那我问你,既然中国2000年前就统一了,怎么还会受欧洲的小国欺负呢?什么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德国,还有小日本儿,都来瓜分中国。

甲:国家虽然大,但是不强也不成。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说:清朝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外国列强的入侵,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的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无论是八国联军,还是小日本儿的几百万军队,都无法一口吃掉我们。你占了我的东北,我还有华北;你打进了华北、华南,我还有西北、西南。可见,国家的统一和地域广阔,给我们提供了国防纵深和回旋余地,这是小国无法比拟的。

乙:这么说来,大国是有优势。

甲:再说欧洲吧。因为欧洲都是小国,希特勒的摩托队和坦克一冲,几天功夫就给他们串了个“糖葫芦”!所以,德国人很快就横扫了欧洲,不是因为隔着一道海湾,英国也完了。可是苏联就不一样,它是个大国,而且是16个国家组成的联邦国家,地大物博,战略纵深和资源分布很广,所以希特勒只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就成了强弩之末,打不动了。这就体现出大国的好处。

乙:行了,行了。你老小子说的不错,国家大,就有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这确实不假。现在也一样,大国、强国就有话语权。你看,伊拉克、利比亚,你的石油再多,有屁用!美、英、法,说打你就打你,说灭你就灭你,没脾气!当年抗美援朝,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就完了;中国一出兵,美国人、联合国军也没脾气了。看来,中国人今天让人看得起,还是因为我们国家统一、强大,人口多,资源丰富。

甲:还得感谢秦始皇呀!秦始皇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使当时的国土达到了300万平方公里,是今天国土的三分之一。中国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是元朝,达到了2000万平方公里,是今天的两倍。到了民国初期,减少到1100万平方公里。可惜在抗战胜利之后,在苏联的压力下,让外蒙古独立出去了,又减少了150万平方公里。苏联算什么“老大哥”呀!

乙:是啊。他们今天解体了,也让他们尝尝国家分裂的滋味吧。

甲:扯远了。再回来说秦始皇,他的功劳不仅是统一了中原,还在于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标准。

乙:这也是功劳?

甲:我还是拿欧洲来说吧。欧洲在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统一的机遇,例如罗马帝国的扩张,也兼并了一些国家,建立了大帝国。但是欧洲却始终不能出现秦始皇和统一的国家。

乙:为什么呢?

甲:我看有三个原因。一是欧洲当时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权——教廷。中世纪罗马帝国的皇帝,必须由教皇加冕才能登基。当时教廷的权力甚至比国王大,所以欧洲就不可能出现秦始皇那样的“王中王”。你知道吗?秦始皇原来也是权利有限的秦王,秦国的地盘是由周天子封给的。后来他灭了六国,才成为了“千古一帝”,自称是“始皇帝”。在中国,皇帝和国王是不同的。

乙:这有什么不同?

甲:皇帝之称谓,是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组成了皇帝之称。皇帝是世袭的,不需要周天子的加封,这与欧洲的国王不同。

乙:那么,欧洲不能统一的第二个原因呢?

甲:欧洲当时存在一种“势力均衡”的理念。如果哪个国家强大起来,威胁到了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就会联合起来对抗它,直到各国势力的平衡为止。今天的英国和美国,还是在利用这种理念,一看哪个国家强大了,就找借口制裁他们,不惜动用武力削弱它的国力。所以我们说美国是全世界的“警察”。

乙:我看这个原因很重要,恐怕美国今天也不愿意看到欧洲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国。不然的话,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就站不住啦。

甲:欧洲不统一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很难实现文化的统一。如果你去过欧洲就知道,欧洲的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民族排他性。他们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比较容易,要统一语言和文字,消除民族隔阂就困难了。而秦始皇在2000年以前就办到了,不过也付出了焚书坑儒的代价。

乙:这么说,焚书坑儒对统一文字来说,还是有必要的?

甲:我觉得是这样。焚书坑儒不仅是出于统一文字的目的,更主要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乙:什么是“郡县制”?好像没听说过呀?

甲:老哥,你的岁数比我大,也没听说过吧?恐怕连我爹妈也没听说过。其实,这个“郡县制”自秦始皇以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了。可是,在我们中学的历史书里,一直说几千年来是封建制度。奇怪不奇怪?

乙:你还是说说“郡县制”是个啥东西吧。

甲:简单地说,自秦朝开始,皇帝不再封土建国(即给国王的亲戚封一块地,建立一个诸侯国,简称“封建制”)。

乙:噢,“封建”是这个意思啊?

甲:秦始皇担心,再像以前那样封出一批诸侯国,以后他们还会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土发动战争,相互残杀,甚至危及皇帝的皇权。所以,就废止了封建制度;把全国分为郡县,委派称职的人去当“郡守”或“县令”(就是县长或县委书记),定期轮换,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和进贡(缴税),即为“郡县制”。

乙:噢,闹了半天,就是设立“县衙门”和“县太爷”呀?

甲:然也!

乙:别然也啦,既然是秦始皇废止了封建制,怎么在历史课本里说,到辛亥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呀?这不是矛盾吗?

甲:我以前也闹不明白。最近看了些资料,又听电视里这么一讲才知道,这里边儿学问可不小呢!

乙:那你简单说说,别太罗嗦,说复杂了记不住!

甲:那我就简单说。第一,过去历代的学者,都认为秦始皇废止了封建制,创立了郡县制。清代的学者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意思是说,封建制的弊端是,专权主要体现在下面各国的诸侯手里;而郡县制的弊端是,专权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各有利弊)。有的学者还认为,郡县制可以防止中央的权力被架空,以及地方各自为政、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郡县制还有利于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是郡县制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皇帝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容易导致皇权的滥用和腐败。而封建制则较少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有利于出思想家。例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在秦朝以前出现的。秦始皇一搞焚书坑儒,什么“子”也出不来啦!

乙:哈哈!说的很形象。皇帝一旦被捧上天,不管他是对、是错,大家都得喊万岁、万万岁。谁还敢讲话呀?

甲:所以说,郡县制也是有利有弊的。不过,为什么自秦以来的2000多年里头,中国一直实行郡县制呢?看来,它还是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自古以来多数史学家的看法。一直到了清末,郡县制的皇帝制度才算走到了终点,被推翻了。

乙:学术界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看法呢?

甲:是的。在上世纪30年代,郭沫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只是表面文章,实质上是真正的封建制,而秦朝以前则属于奴隶制社会。这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奴隶制下的农民没有自由人格和土地租赁权;而封建制下的农民已经变成了自由人,与地主的关系变成了土地租赁关系。

乙:这个说法好像听历史老师讲过,原来是郭沫若提出来的。不过,这可就推翻了多数学者的观点了。

甲:是啊。郭沫若的看法引发了当时的一场大辩论。后来毛泽东在他的文章中基本采纳了郭老的观点。这样一来,我们后来的历史教材就采用了郭老的观点,把秦朝以来两千年的皇帝制度统称为“封建制度”。我个人看法,这样划分的好处是,在当时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形成。因为当时中国处于激烈的国内外战争状态,不允许史学界慢腾腾地去考证和研究;新中国的革命领袖们日理万机,也没有时间去推敲“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和是非。而孩子们还等着上课,没有历史课本怎么行?只能把郭老的观点拿过来用上再说了。

乙:你倒是会将就。不过,据说毛主席后来给郭沫若写过一首诗,还给秦始皇说好话呢。

甲:没错。这首诗是这样的: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里说的“秦政法”,大概就是指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看来,主席也认为焚书坑儒这个事儿“要商量”啊!

乙:看来不是商量,已经要翻案了。

甲:你去过西藏没有?

乙:没有。怎么啦?

甲:这就好办了。

乙:什么叫好办了?打算蒙我呀?

甲:不敢。我是说,你没去过,我说错了你不会计较。

乙:那不是一样吗?别废话,快说。

甲:松赞干布,这个人你知道吧?

乙:知道,不就是文成公主她老公吗?

甲:什么叫老公啊?那叫夫君。

乙:行了,别拽啦!

甲:松赞干布是第一个统一西藏的藏王,建立了吐蕃王朝。可以说是西藏的秦始皇。

乙:那很了不起。

甲:他和他的后代历时200多年,把西藏分成6个大区,12个分区,派人下去管理。还创立了藏文,统一了度量衡,引进了佛教,形成了西藏的文化、宗教、法律和各项制度。

乙:呦喝!那还真不简单哪。我看他比秦始皇也不差呀!

甲:那是。吐蕃王朝所施行的制度不也是“郡县制”吗?它划分的大区、分区,也是郡县。他派下去的管理人员(大相、副相、都护),也就是县令、郡守。他也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不仅如此,他还引进了佛教,创建了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始皇的中央集权还厉害呢!

乙:你这么一说,我倒是不明白了。西藏不是奴隶制吗?怎么和郡县制也扯到一起啦?

甲:看来你的水平又提高了。

乙:别胡扯!

甲:我也在想,既然郭老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封建制,那么松赞干布的郡县制,怎么就是奴隶制呢?

乙:是啊。怎么解释?

甲:我的解释是,看来我们把历史坐标画错了。

乙:什么坐标?

甲:这么说吧。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那只是坐标图中的横线。而封建制也好,郡县制也好,还是后来的联邦、邦联,或者共和制,那是坐标图中的纵线。换句话说,奴隶社会的横线,既可以和封建制的纵线交叉,也可以和郡县制的纵线交叉。对于封建社会也是一样!

-------------------------------------------------------------------------------------------------------------

资本主义社会 -----------|-----------|------------|------------|-----------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封建制     郡县制      联邦制      共和制

--------------------------------------------------------------------------------------------------------------

乙:这么一说我明白了。秦始皇的郡县制可以和封建社会的横线交叉,而松赞干布的郡县制也可以和奴隶社会的横线交叉?

甲:然也!

乙:又来了!

甲:不过,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这里讲的“封建社会”的“封建”,和“封建制”的“封建”,好像不是一个概念。

乙:怎么呢?

甲:你看啊,“封建制”的“封建”,说的是诸侯或贵族的土地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而我们后来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封建”,是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上面说的分封土地是两码事。

乙:是不一样。

甲: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封建制”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概念,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乙:这我就不懂了,太理论了。

甲:说白了,“封建制”和“郡县制”,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如何分配权力和资源;而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指地主与农民之间如何分配劳动成果。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权力的分配,一个是产品的分配。

乙:这么说我明白。前面说的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事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后面说的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事儿(在今天就是老板和雇工的关系)。

甲:哈!你说的更直白了,也对。

乙:不过,我总觉得有些别扭。

甲:怎么别扭?

乙:你看啊,你说封建制或者郡县制,也能和现在社会交叉吗?

甲:怎么不能?现在一些国家,还有国王,还实行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又有国王,又有民选政府)。在美国,那里的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政府,也算是“国中之国”。各州的州长是“小王”,美国总统是“大王”,可是“大王”不一定能管“小王”。

乙:你这儿打牌哪?

甲:所以美国算是个联邦国家,由50个小国凑成一个大国。我看,也可以算是封建制和现代社会的交叉和变种。

乙:那中国呢?

甲: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一直追求实现共和制。这种制度是郡县制的演变,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设立省、市和自治区。

乙:按照你的坐标来看,秦朝以前的中国,是奴隶社会和封建制交叉;而秦朝以后,是封建社会和郡县制交叉。是吗?

甲:这是郭老的看法。不过,现在的一些学者也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秦朝以后中国已经不是单纯的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了半封建、半资本主义阶段,因为资本主义初期的商业萌芽已经出现。无论是汉、唐的丝绸之路,还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商业文化对外发展的里程碑,在世界商业文明史上是领先的。

乙:元代的成吉思汗更不得了啊,他的军队还打到了欧洲!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也很大。

甲:所以呀,我觉得把秦朝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仅仅定义为封建社会,似乎太简单、太草率了。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里,把中国说成是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马克思的时代已经出现了一些帝国,例如英、法、德、俄等。马克思把中国也说成是帝国,而且是“大帝国”。你看!马克思并不认为中国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如果当时的清政府很强硬,敢于对抗西方列强,不是没有称霸世界的机会。

乙:你是说,中国也可能走上西方列强的道路。

甲:当然啦。小日本也是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变法后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如果中国的戊戌变法成功,完全可能像日本那样,成为东方的强大帝国。这符合马克思对当时中国的定义。

乙:这个定义又能说明什么?

甲:我看,起码可以这样说,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国成为了东方强大的帝国,并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如果低估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就看不到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当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方和日本不同,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也不具有对外的侵略性,这是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乙:那我们以前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怎么理解?

甲:这并不矛盾。其实,殖民统治也存在两重性。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英国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和建设性使命(为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例如日本对我国东北的占领、奴化和掠夺,就主要反映出消极和破坏性的一面。而英国对香港和新加坡的统治,则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和积极性(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也促进了“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一发展,在西方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迅速膨胀的机会,从而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历史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半资本主义社会”。

乙:这么说,把中国近代历史定义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好像更合适一些。

甲:是这样。正因为旧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新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样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乙:西藏恐怕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吧?现在不是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吗?

甲:嘿!你的水平提高太快啦!

乙:又贫上了。

甲:过去我也这么看,后来我去了两次西藏,还参观了一些贵族庄园(例如帕拉庄院)。我发现,无论是贵族,还是上层官员和活佛,他们可是洋气得很。家里既有西洋的钟表、枪支和电台,还喝咖啡呢。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就进入了西藏,训练藏军,灌输西方文化。西藏的上层人物还经常出国,到西方考察。可以说,西藏早已不是一块“净土”,也带有“半殖民地”的味道了。

乙:不过,从你说的生产关系讲,那里还是属于奴隶制社会。

甲:没错。西藏的上层建筑既实行过封建制,也实行过郡县制。自元代以来,西藏领主的统治地位就是由皇帝加封的,我们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历代皇帝的敕封金册。到了民国和新中国,也是由中央政府授予其地方自治的权力。所以,当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藏通过几次的民主改革,就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这也体现出“郡县制”的好处,可谓是:羊群跟着头羊走啊!

乙:你说了半天,还是没说清楚,秦朝到底是不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水岭?

甲: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就开始争论——我们现在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后来邓小平说了:不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对于秦朝前后,到底是姓“奴”,还是姓“封”?也存在争论。

乙:是啊,郭老认为秦朝以前姓“奴”,秦以后姓“封”。现在是不是又要争论啊?

甲:依我看,我们总爱在社会属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可能与我们百年来的政治动荡有关。五四运动一来,提出反封建,就把以前的历史都说成是封建社会。抗日战争一来,就把中国说成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文革”一来,又把新中国的“十七年”说成是“修正主义”,把旧社会说成是资本主义,提出了“反修防修”、“防止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一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又成了“初级阶段”。确实有点儿说不清。

乙:我看,当代人说不清当代的事儿,还是让后人去评说吧。

甲:王立群老师也这么说,历史必须拉开距离,才能看清楚。不过,秦始皇已经死了2000多年,怎么还是“难说再见”呢?我看,我们的历史观可能出了一些问题。

乙:有那么严重吗?你说说什么问题?

甲:“伪命题”问题。

乙:什么意思?

甲:我不是历史学者,只从我的所见所感来谈吧。你去过西安没有?

乙:去过,怎么啦?

甲:那你去过西安的“半坡遗址”吗?

乙:没去过,什么遗址?

甲:6000年前,在西安郊区的半坡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些原始部落。当时属于“共有制”社会,而妇女是部落的领导者,权力最大。所以,可以称之为是“母系社会”,或者“母权社会”。

乙:这个听说过,云南的摩梭族也是这样。

甲:后来男人的地位提高了,又出现了“父权社会”。

乙:这个我爱听。

甲:私有制出现后,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战败方的俘虏就成了奴隶。战胜一方有了随意处置奴隶的权力,出现了奴隶主阶级。所以,可以称之为“奴权社会”(例如西藏)。

乙:干嘛不说“奴隶社会”?

甲:所谓社会的属性,最重要的是看统治权在谁手里。从统治者的角度来定义,我觉得更直观,更实际。你看:母权、父权、奴权(奴隶主的奴役之权),比较容易理解。

乙:有道理。

甲:再后来又产生了宗教和神权,连王室和贵族都得服从活佛(欧洲是教皇),所以又出现了“神权社会”。

乙:得,又多了一个“神权社会”,四种了吧?

甲:在封建制度下,出现了地主阶级。他们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谁有了土地,谁就有权收取地租;谁的地多,谁的权力就大。这就出现了“地权”社会。

乙:这是第五种社会了。

甲:等到工商业发达了,资金、实业、商号、金融、债券、股票、技术等动产和不动产都成为了“资本”,出现了资本家。这时候资本就成了权力,历史进入了“资本社会”,或者叫做“资权社会”(资方的权力)。

乙:这就是第六种社会了。还有吗?

甲:我们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所以,叫做“民权社会”更好些。

乙:“民权”好像是孙中山提出来的。

甲:是啊,不过“民权社会”中的权力分配还不是很平等,还存在“三大差别”,例如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脑劳动差别。所以,所谓的“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要实现更加平等的社会——即“平权社会”,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就是天下大同。

乙:好么,这有多少种啦?

甲:母权社会、父权社会、奴权社会、神权社会、地权社会、资权社会、民权社会、平权社会,八种社会形态。我看要比以前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划分,更好一些。

乙:好处在哪儿?

甲:按照我的划分,大家就不用争论什么“姓社姓资”、或者“姓奴姓封”啦!这样的话,历史坐标是这样的,我给你画一画:

------------------------------------------------------------------------------------------------------------

平权社会-------------------|-----------|------------|------------|-----------

民权社会-------------------|-----------|------------|------------|-----------

资权社会-------------------|-----------|------------|------------|------------

地权社会-------------------|-----------|------------|------------|------------

神权社会-------------------|-----------|------------|------------|------------

奴权社会-------------------|-----------|------------|------------|------------

父权社会-------------------|-----------|------------|------------|------------

母权社会-------------------|-----------|------------|------------|------------

                          封建制     郡县制     联邦制     共和制

--------------------------------------------------------------------------------------------------------------

乙:这么一看很清楚。

甲:比如,秦前的周天子时期,可以称为“神权社会”,因为周天子被誉为是天神的儿子(在奴隶制度下,还同时经历了“奴权社会”)。自秦朝以后,开始演变成“地权社会”。

乙:我看,应该叫“皇权社会”吧?因为天下变成秦始皇一个人的啦!

甲: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皇帝实际上是最大的地主,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自秦以后,中国实质上属于“地权社会”。到了唐、宋以后,中国开始从“地权社会”向“资权社会”过渡,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地发育,所以没有进入成熟的“资权社会”)。而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中国开始向“资权社会”和“民权社会”过渡(由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影响,中国演变成了半“地权”、半“资权”并存的社会。而在中共控制的部分地区,通过“土改”开始了建立“民权社会”的尝试)。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开始走向“平权社会”,当然仅仅是开始(由于对“社会主义”存在误解,也走了弯路)。

乙: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儿逻辑性。不过,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概念,是不是脱节啦?

甲:并没有脱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可以作为一种理想和信念,用来指导我们构建“民权社会”和“平权社会”,也就是建设“和谐社会”。但是,直接用马列主义的一些词汇,来定义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就不一定合适了。搞不好就会出现词不达意,争论不休的结果。

乙:那你这种划分办法,就能说明白吗?

甲:我看可以。其实,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属性,主要体现在统治权的主体是谁?母权、父权、奴(奴隶主)权、神权、地(地主)权、资(资方)权、民权都体现了统治权的主体。而平权,则是民权的进一步平等。可以说,我们抓住了社会统治权的主体,就抓住了人类历史的主线和脉络。其实,社会也是个“大家庭”,要了解一个大家庭的情况,首先要弄清谁是一家之主,起主导作用?否则,就很难厘清家庭成员的关系。

乙:有道理。

甲:过去我们使用的词汇,概念就比较模糊。比如,“封建社会”的概念就不清楚。到底是针对“封土建国”来说的呢?还是针对“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来说的?不明确,所以就出现了郭老和其他学者的争论。又比如,“共产主义”一词,在德、法、英、俄的词汇中,并没有“财产共有”的含义,直译过来是“公社”或“村落”的意思(即“公社主义”)。由于“原始公社”实行的是“共有制”(就像半坡部落一样),所以马克思即借用“公社”一词,来形容未来的“共有制社会”了。但是,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搞“各取所需”,或者绝对的“平均主义”,只能是相对的平等罢了。因此,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往往过于理想化了,需要重新再认识。

乙:确实需要再认识。过去闹过“共产风”,食堂吃饭不要钱,结果后来大家只能喝粥了。

甲:最讲不清楚的是“社会主义”。仅仅在《共产党宣言》里头,马克思就讲了六种“社会主义”,什么“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等。现在又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北欧社会主义”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区别。

乙:听着够乱的。

甲:所以呀,我们以前的一些提法,需要改革一下。不然的话,我们就会陷入“姓社姓资”的伪命题,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乙:我看,不只是争论,还可能出现“大跃进”那样的失误呢!

甲:是啊。五十年代,我们犯了“冒进”的错误,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造成了很大损失。可见,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样的词汇,来描绘历史发展阶段,未必是好事。我国在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都需要保护非公经济和私人资本,还是不要滥用“社会主义”这样的词汇为好。否则,人家总害怕被“共产”,心有余悸,不敢在中国发展。

乙:还是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甲:从谁是统治者的角度来划分历史阶段,也是“以人为本”地看待历史。现在中央提出要在文化领域大胆创新,我看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史学界,也需要创新。

乙:说的对。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历史阶段,是个实事求是的办法。你这也算是创新啊。

甲:不敢,我只是随便说说,不算数,供你参考。其实,我说的这八种社会形态,除了“奴权社会”是我说的,其他七种都有人提出过。例如“地权”和“民权”,就是孙中山说的。所以,咱们今天这么一聊,也是在学习历史,借古论今嘛。

乙:有启发,有启发。

甲:这是秦始皇给我们的启发,还得感谢他呀!

乙:没错!

20121

参考资料:从三维看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