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悲鸿马”

 

我从小就喜欢马,因为它是人类的朋友;我尤其喜欢徐悲鸿画的马,因为它让我神往。

徐悲鸿画马有两个特点。

一是“中西结合”。“悲鸿马”看上去属于中国画,但仔细看才发现是按照西洋画的技法画的。你可以看看中国古人所画的马,很平淡,缺乏立体感和动感,线条也很简单。但“悲鸿马”讲究透视关系,肌肉和骨骼的表现很科学、逼真,所以才能栩栩如生,在你眼前跳动。由于悲鸿有很深的西洋画基础,又深知国画的奥妙,所以才能“中西结合”、优势互补,草草几笔就把马画活了。

二是“以马为本”。“悲鸿马”很少被人骑,凡是传世佳作大都是“孤马”或“群马”,没有人物为伴,可谓是“以马为本”。而古人画马往往是“以人为本”,凡是马总要驮着人、或拉着车,显得“被动”、没有“个性”。“悲鸿马”却大不一样,不是昂首阔步、就是“左顾右盼”,十分有性格。实际上悲鸿大师是在“以马喻人”,通过马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个人和民族的心境和精神。他的“好马”大多是“诞生”于抗战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国难之中,劳苦大众就像走散的马群一样,离乡背井、不知哪里可以栖身。所以当时的“悲鸿马”很有“灵气”,“孤马”在寻找出路,“群马”又相互呼应、聚拢,仿佛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解放的精神写照。

当然,“悲鸿马”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你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找到“悲鸿马”,无论是体态、动作,还是神情、气质,“悲鸿马”都有些夸张,与真实的马区别很大。但人们还是觉得他画得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我爱“悲鸿马”,也学画“悲鸿马”。但好多年没有动过笔,近来在本子上临摹了几匹“悲鸿马”小样儿,是我较喜欢的几种马姿。过几年退了休,再用些时间练练,很想能当个“悲鸿”弟子。

不知大师能否接受徒弟一拜?

 

20021030

 

我学画“悲鸿马”(命题试取原画题词之意):

 

1 —— “长沙会战堪忧”1941年)

2 —— “饮马”1943年)

3 —— “哀鸣思战斗,廻立向苍苍”1942年)

4 —— “鄂北大胜,豪兴勃发”(群马之一,1940年)

5 —— “千里驹贺白石翁得幼子”1938年)

6 —— “六马图之一”1942年)

7 —— “六马图之二”1942年)

8 —— “遣闷”1943年)

9 —— “奋蹄”1939年)

10 —— “未死未辞劳”1939年)

 

    参考资料:看图说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