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画马

 

马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古今中外的画家都喜欢画马。我也一样,从小就爱画马,还买来一些参考书照着画。不过,以前是用硬笔或毛笔画;后来有了电脑,就学着用鼠标来画。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必须遵循马的体态和动作规律来画,才能生动。

下面,就结合我10年前画的几幅小画儿,来谈谈画马的体会,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

 

马的骨骼(看图)

 

要画好马,需要了解马的骨骼是怎样的。我喜欢画有“骨感”的马,而马之所以被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它英俊,故称“骏马”。虽然说熊猫也可爱,但是你把马画成熊猫那样圆乎乎的,就不好看了。中国的古人,经常把马画得太肥了,没有“骨感”,一是因为他们的审美观不同,二是缺乏解剖学,对骨骼不了解。尤其马的四条腿,很有线条感。这是因为,马腿的骨骼很有特点。它的腿关节和蹄关节很突出,也比较难画。徐悲鸿的马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他抓住了马腿和马蹄的骨骼特点,充分表现出了马腿和马蹄的力度和动感,所以把马画活了。

 

马的侧视图

 

抓住了骨骼的特点,你就可以正确地画出马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和关系。在画马蹄时,要注意马蹄与马小腿之间有一段小骨,不能把它忽略,不可把马蹄与小腿骨画的太近。在后腿关节处,也有一块小骨是突出的,不能忽略。另外,不要把马的肚子画的太大,从胸腔到后腰的躯体,就像是少女的躯干一样,胸部可以丰满一些,但是后腰部就要收紧,这样才能显得苗条、优美。

 

小马扬蹄

 

画马腿时,要注意大腿(膝关节上部)要粗壮,但小腿(膝关节下部)要纤细,这样才能显得有力量。另外,在两条前腿之间的胸肌要突出(就像壮小伙儿的胸大肌一样),有肌肉感(但也不能太夸张)。马头也是比较难画的部位,要注意马眼和鼻孔的位置和距离。不要小看眼睛和鼻孔,它们恰恰是表现马的表情的地方。俗话说“画龙点睛”,画马也一样。许多人只注意了马的躯干和四肢,却不注意表现马的眼睛和鼻孔,使马失去了表情,就没有灵气了。

 

马的后视图

 

画马的后视图,需要注意臀部要丰满、圆浑。同时,要表现出马尾的动感,马尾的飘动方向要与马鬃一致。另外,要注意马蹄从后面看,是分成两瓣的。

 

收腿的奔马

 

奔马的动作,主要在于腿的动作。一种动作是收腿,这时的前腿向后,后腿却向前。

 

伸腿的奔马

 

另一种奔跑的姿势,是前腿向前伸,后腿向后扬。当然,在收腿和伸腿两种动作之间,存在多种过渡的动作。但是,不存在前、后腿全部向前或向后的情况。

 

惊马

 

要画出一匹惊马,必须通过眼睛和动作来表现。马受惊时的情况,是很难看到的。所以,只能设想它的体态和动作肯定会异常,表情会惊恐。所以,马嘴会略略张开。

 

抬头问路

 

也可以采取“拟人化”的办法,把马画成一种性格化的生灵。例如,像是在向同伴询问,哪里才有牧草丰美的草原?

 

吃草的马

 

马在吃草时,体态和神情是平和、惬意的。所以,它的尾巴和鬃毛是自然下垂的,马耳也不必耸立起来。

 

立马

 

马匹仅仅依靠后腿站立起来,这种动作大概可以在马戏团的表演中可以看到。这时必须要表现出马后腿的力量感和躯干的稳定感。

 

跳跃的马

 

表现马的跳跃,要注意后腿的收起和前腿的上扬。

 

跨越的马

 

与跳跃不同的是,跳跃是向下,而跨越是向上。这个动作,大概可以让人联想到刘翔的跨栏动作吧?

 

母子情——真实的母子马

 

我在广西旅游时看到小马吃奶的场景,于是画了这幅“母子情”。当然,实际上在小马吃奶时,母马很少会同时回首亲舔小马的。但是,艺术可以高于生活,所以我把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表现出来,也许并不夸张吧。

 

求援

 

马失前蹄,或者卧倒在地,有时可以看到。比如在电影或电视报道中,由于下雨或下雪天,马匹滑倒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这时,马腿弯曲,蜷缩在一起的。马头应该是昂起的,表现出祈望得到帮助的表情。

 

正面的奔马

 

描写奔马正面冲过来,大概没有人画过。因为画家不可能在奔马的正面去观察它,那样太危险了。我还没有在任何作品中,看到过类似的画面。不过,我按照自己的想象,试图表现出奔马飞驰而来的样子,前腿弓,后腿伸,马首高昂,身后卷起一股旋风。大概差不多是这样吧?

 

马嘶

 

马的嘶叫,在我小时候是见过的。一般是马头扬起,马嘴微微张开,面颊鼓起,脖梗伸直。我让马头转向一个方向,表现出它在召唤自己的同伴,反映出动物世界中的语言交流。这样,就把马画活了。对吧?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句。我们画什么,都不能不观察真实的客体。所以,我们需要多观察真实的、自然界的马,才能画好它。在城里看到马的机会很少,但可以去动物园看,或者在外出旅游时找机会去看。我在去新疆、西藏旅游时,很注意看马的奔跑姿势。这样,就可以纠正自己对马的错误印象,丰富感性认识。

 

参考资料:我学悲鸿马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