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大队长蒋介石”

王庭芝

 

19467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就在全国挑起了内战,企图依靠美国支援装备精良的430万国民党军队的强大优势,用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歼灭仅有128万的共产党武装。然而经过三年的激战,我军不仅没有被歼灭,反而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了自己,把貌似强大敌军赶到了台湾这个孤岛上,取得了全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早在战争初期,毛主席就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为我军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要在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主席对这场战争要“以战养战”的指示,战争是残酷的,而且瞬息万变。如何在武器装备劣势与敌、兵员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地补充军力,这就要靠毛主席“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除自供的军火补充和解放区人民的踊跃参军,很大程度上是以夺取敌人武器来装备自己,以俘获敌人的士兵来充实扩大我们的队伍,反过来消灭敌人。

因而从战争开始不到两年,国民党军队还利290万而我军的兵员由128万扩大到300万,这些兵源的补充除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之外,大量的是在战争中俘获敌军人员的加入。

如何让俘获的敌军人员在短时间内用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来歼灭敌人,这不仅是毛主席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伟大之处,而且是我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威力。淮海战役中,我军在对俘获的国民党士兵进行教育时了解到,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贫苦百姓被抓壮丁强迫来当兵的,经过诉苦和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平等的教育后,觉悟很快,主动地诉地主剥削的苦,诉国民党军队打骂士兵欺压百姓的苦,特别是讲到被抓壮丁后同家人失去联系不知亲人的死活、想到在敌军被欺压打骂充当炮灰、看到我们军队官兵政治上一律平等是如兄弟的场景,个个痛哭流涕。在弄清了我军是真正为穷人打仗求解放的人民军队军后,认清了两种军队打仗的目的不同,个个情绪大变,求战情绪高昂,要求杀敌立功。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在歼灭黄伯韬兵团中我军伤亡较大,主攻连队8090%战士伤亡,但俘获敌人很多。为了保障部队有效的战斗力,我军对俘虏贯彻了随浮、随教、随补、随打的方针,仅歼灭黄伯韬兵团我二十七军就先后充实解放战士达5700余人。一段时期,解放战士成了我军的战斗主力。这些士兵经过忆苦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认识到我军是为了人民而打仗,是真正的人民军队,看到了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情势,绝大多数都自愿参加我军,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有的士兵,刚俘过来经过简单的思想教育,只是摘掉国民党军队的帽徽、领章仍穿着国民党的军装,第二天就参加战斗。碾庄圩战斗中,有一名被俘的士兵刚补到连队,手里还没领到枪,就拿了几枚手榴弹冲到了战斗一线,亲手缴获敌人一支冲锋枪,并抓了两名俘虏。在战役打响的第一阶段,就有370名新解放战士因勇敢战斗而光荣负伤或英勇牺牲,有10名解放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立功。

毛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当然,武器装备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战争中,我军武器装备的补充除解放区有限的几个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手榴弹之外,大量的是靠在战斗中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使我们这支以“小米加步枪”而文明的军队,通过战争不仅改变了手中的轻武器,而有了大炮、装甲车乃至飞机的综合性的强大武装力量。

194812月,杜聿明兵团20余万人马被我军围困在河南永成陈庄为中心一带的农村中,毛主席指示我军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在天寒地冻又连降10余天大雪的恶劣环境中,国民党军队被困近一个月,在居无屋、食无粮,无处藏身中,军马被杀光吃光,有的只好挖麦苗煮着吃,连地老鼠都逮着吃。就在敌人处于体力疲惫、军心动摇的恐慌之际,我军于4916接到上级聚歼杜聿明集团的攻击命令,部队从四面八方向那个包围圈发起进攻,由于敌人被围时间长,战斗力消耗很大,经过连续四天的激战,敌人除了被歼灭,成连成营建制的向我军投降之外,余下的少量部队已无斗志,当我们再夜间追击溃逃之敌与其遭遇时,战斗一打响,敌人就乱成一锅粥,满荒野都是敌人,四散奔逃,而且只逃跑不抵抗,装备、枪、弹丢的遍地都是,毫无抵抗之意。我军一路追击,一路抓俘虏,每个班、排、连抓几十个上百个俘虏不算多,杜聿明躲在坦克里不管部队了,企图逃跑,结果还是被活捉。可以想象那“兵败如山倒”的场景。110上午,淮海战役正式宣告结束,当时我在2780240团一营担任通讯员,亲眼所见,战斗到最后基本上是“解放战士”抓俘虏,形成了“俘虏”抓俘虏的生动场面,仅我营就俘敌5000多。战役结束见军胜利报登某团一个营俘敌4000多,在淮海战役过程中,开始过来的“解放战士”在作战中表现勇敢,任务完成出色,很多当上了班、排长。

伟大的淮海战役历时65天胜利结束,它创造了战争历史的奇迹,在我军60万兵力对国民党80万兵力的劣势情况下,我军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余人。在一个战场上敌我双方集中这么多的部队进行决战,我以劣势兵力一举歼灭这么多的敌人,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不多见,是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

作为亲自参战者是永远不会忘记战役胜利的情景。同时作为战役的幸存者,始终有一种自豪感,这是一生难得的机遇。

原华东军区政治主任唐亮(上将)在回忆录中写到:“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华东军区各部队,在稍加教育直接补入部队的解放战士在10万人以上。淮海战役开始时,华东野战军为42万人,在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在战役结束时总数还增加到了46万余人。有一个连队,战役开始时是150人,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伤亡170人结果还有160人,而且还有增加,这是在战争史上十分罕见的。就是因为贯彻了随俘、随教、随补、随打的战略方针。”可见,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我军扩充的兵员大量是从敌军中俘虏或投诚过来的,武器装备的补充与更新又是由美国主子借蒋介石之手送过来的。难怪我们的战士戏称蒋介石又是一个好的“运输队长”,把这个绰号贴在蒋介石的脸上,实在是名副其实。战争中,有一首我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歌,我还记得几句:“运输队长蒋介石工作热情又积极,一天到黑出主意,给我们送来好武器,好武器······”。

七十年代,美国一位军事将领访华,中央安排一位国民党起义的高级将领参加会见。席间,这位美国人士不解的问那位起义将领,那是你们有那么多的部队,又有美国支援的那么多好武器,为什么还打了败仗,支援的武器都到哪里去了呢?那位起义将领有些诙谐的指着周总理、陈老总说:“都送给他们了”。陈老总说:“嗬,你们那时候可没那么大方啊,是我们从你们手中夺过来的啊”。

“以战养战”决策执行的结果,使敌我军力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我军很快优劣势变为优势,比原来计划提前了两年解放了全中国。这种作战方式,可以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绝无仅有。

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驾驭战争的能力和指挥战争的艺术都堪称世界一流,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天才的革命家。

                                                                       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