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公式

 

前天半夜零点(纽约时间晚八点),电视台直播了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讲演实况。

尽管在温总理讲话一开始,有一个不知趣的女的站起来“抗议”(事后知道是在喊什么‘西藏独立’),但我却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讲演。好就好在讲的实在,讲的真切,讲的感人。

别的不说,先说说“温家宝公式”。他有这样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我作为总理,每天考虑问题都离不开一个“公式”。由于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所以一个关系到老百姓的问题再小,乘以十三亿人口也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反过来讲,中国的经济指标数字再大,除以十三亿人口也会变成很小的数字。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农民所拥有的一块土地,如果放到中国去,就可以供几百户农民居住和耕作。讲到这里,温总理伸出两个手指说:“中国的国情有两条,一是人多,二是落后。”

温家宝短短几句话,却把中国的情况和他如何考虑中国问题的原则讲清楚了,而且讲的很到位。不仅对于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来讲,会有启发;就是对于我们中国人,也很有教益。

什么是中国的国情和特色?我翻阅过很多书和文件,也问过不少人,都找不到一个“官方的”说法。温总理所讲的这两条,是我第一次听到高层人物这样说。对此,我是很认同的。

温家宝来自农村,亲眼目睹了从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民众、特别是农民所经受的苦难和艰难。在讲话中,他谈到了一组数字:目前中国农村还有3000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在城市还有2400万人口需要救济,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还有6000万。

我估算了一下,以上贫困人口共计约一亿二千万。但这还不包括那些外出打工而又找不到工作、或没有可靠收入的农民工和流浪者。许多农民工辛苦了一年,到头来拿不到工钱,这能算是解决了温饱吗?如果把那些没有稳定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都算上,中国的贫困人口应不少于三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温家宝公式”之所以讲的好,就是他讲的实在。中国表面上看是“地大物博”,实际上人均资源和土地少得可怜。中国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确实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仍然很落后。不要说用十三亿人口做“基数”,就是拿三亿贫困人口来考虑问题,小问题也会是大问题。所以,“群众利益无小事”,在中国确实是句实在话。

如果从阶级的角度看问题,这三亿贫困人群应当属于最底层的“无产者”。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生产资料都属于国家或集体,大家都是“无产者”。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竞争和“私有制”得到法律的保护,“有产者”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合法的。因此,如何重新看待“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客观存在,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无产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就是政府和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了。否则,阶级矛盾和冲突就可能激化,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社会动荡。

在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和亲人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和生活在底层的平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中经受磨难最多的,也是农民和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民,他们在中国历次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多,而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最慢,贫困面最大。

作为政府和执政党的官员,都应该牢记“温家宝公式”,切实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百姓,对得起民族,对得起祖先。

 

                                   20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