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时期的阶级问题

 

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从广义上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已经从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变为了拥有国家或集体财产所有权的“有产阶级”。而作为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也不存在了。

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非公经济成分和部分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私人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雇佣劳资关系就出现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

因此,虽然被雇用的劳动者(如农民工)仍然是广义上的国家或集体财产的所有者,但是从狭义上讲,他们无疑在私人企业中没有股份,处于“无产者”的地位。我们暂且称之为“狭义无产者”吧。

我想与各位探讨的是,这个“狭义无产者”阶层包括哪些社会群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否存在某些“狭义有产者”阶层?他们在当今的历史时期具有哪些特点?又分别发挥着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在讨论之前,让我们先浏览一些有关资料:

一、网络上对现代阶级状况的分析:

1、西方国家阶级状况的变化:

     (1)资产阶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是指那些拥有巨大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资产的家族资本家。二战以后,在现代资产阶级队伍中,家族资本家的比重在逐渐降低,作用也在逐渐减小。企业的股权出现分散化。另外,经理资本家大量产生,成了当代资产阶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阶层的出现,被西方学者称之为经理革命。一方面,他们具有资本家的属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具有专门科技知识、高超管理才能的专家,是脑力劳动者和高级雇员。

   2)工人阶级的变化。

    一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大量减少;二是工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三是白领工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四是第三产业的工人比重迅速增大;五是相当一部分工人也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3新中阶层的出现。

    战后出现的经理革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白领工人的剧增,给当代资本主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出现了一大批难以准确定位的新中产阶级阶层。如符号分析服务人员、中小经理阶层、政府中的中层公务员、大学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美容师、服装设计师、编辑、记者、各种工程师、管理人员等等。

   4)阶级结构的变动性。

    科学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不再仅仅是以财产权为形式的经济资本,它还包含着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的文化、智能资本(如知识产权、专利权、发明权)。因此,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分野、富人与穷人的分野便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分野不仅取决于拥有财产的多寡,同时还取决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情况(如美国的比尔.盖茨雅虎的创立者杨致远);二是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分野日益具有不确定性。昨天的无产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有产者,而昨日的资产者也极有可能因为破产沦为无产者。三是资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出现了模糊难测的情况。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使用高技术设备,从事创造性劳动知识工人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硅谷30万科技大军),微软公司有雇员1.6万人,其中,有2000雇员是百万富翁,很难说清他们是有产者还是无产者。

   5)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推行,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中间阶层行列的人数急剧增多。在美国中间阶层约占家庭总数的76%,在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大富豪、大资本家仅占人口的比例的1%——2%,而贫困阶层不足人口的5%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大减少,白领(脑力)工人的比重已经超过蓝领(体力)工人,加之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占有企业股份的工人已相当普遍,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经大量中产阶级化。

 

2、中国目前阶级状况的变化:

   1) 十大社会阶层。

    我国解放初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已经变成了十大阶层。这十大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2)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发生变化。

    一是目的发生变化。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分析主要用来指导革命,比较强调阶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而现阶段的研究则是用来指导建设,主要是更好地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更充分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二是原来的划分标准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而现在的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是依据各个阶层对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依据。

   3)阶层政治地位发生变化。

    在据以划分阶层的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政治资源)仍然具有决定意义,而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上升得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如文体明星)。该报告采用了考察各阶层中党团员所占比例的方式,对各阶层的政治地位进行了测量,反映出各阶层的政治地位有所变化。

  第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党员比例明显上升。1993年私营企业主中党员比例为13.1%1995年上升至17.1%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19.8%(这既是所谓“资本家入党”之说的来由)。

  第二, 产业工人中的党团员比例明显下降。这与原来的产业工人队伍发生分化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工人党员退休了,另一部分工人党员实现了上升的社会流动,进入了其他社会阶层,还有一部分处于下岗失业状态。而目前产业工人的一个新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工,他们基本上都不是党员,党组织也很少在这批人当中发展党员。

  第三, 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团员比例在经济改革后有所波动,但总的来说,这一阶层的政治地位一直在提高,执政党较为重视从专业技术人员中提拔干部和发展党员。

 报告说,综合上述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来看,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逐步地向拥有经济资源和文化技术资源的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倾斜,这是执政党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但另一方面,执政党近年来在人口比例较大的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社会基础受到部分削弱。

 

3、网络上对“无产阶级”的评论:

二十世纪以来,出现了产业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生产资料已经收归代表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时,至少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已无私人的生产资料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劳动者,都靠工资生活,但却不能说这些人仍然是无产者无产阶级,因为在《宪法》上,他们也是国有财产的所有者和股东,不再称工薪阶层无产者无产阶级

 

二、我对阶级问题的看法:

1、现在有“狭义无产阶级”吗?

上面我们谈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农民和“工薪阶层”都是国家或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和“股东”,但这只是广义的、抽象的概念。从《物权法》的角度来讲,国家或集体财产的“物权”不属于任何个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广义上的国家或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同时也可能是不占有私人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为了区别于旧中国的无产阶级,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狭义无产者”吧。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      农民工“无产阶级化”。

我国目前的农民工群体(含外出打工和本地就业两部分,达两亿人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雇佣工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背井离乡,两手空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时,他们也不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时常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如果发生工伤事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在私人煤矿中遇难的农民工,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矿主隐瞒死亡人数)。这部分弱势群体,处于类似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工人阶级的状况,形为了一个以简单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工人阶层,是我国目前“狭义无产者”阶层的主体。

不过,随着许多重大项目的实施,大量农民工参与其中并受到了锻炼和提高,农民工队伍的知识化、技能化趋势已经出现。如果能在户籍问题、再教育问题、技术等级认证问题、医疗与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上为他们网开一面,消除歧视,农民工群体将会很快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有生力量。

(2)    大学生群体“无产者化”。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脑力劳动工人(也称为下层“白领工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下降。其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劳动收入日益下降,失业状况令人堪忧。

即使他们找到了一份工作,甚至贷款买了住房,但是在支付“月供”(按揭还款)之后,基本上还是“月光族”(工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像这样尚无“产权房”,个人财产有限的工薪阶层,仍然处于狭义“无产”的状况。

据称,目前我国脑力劳动“狭义无产者”约有60007000万。其中包括:机关办事人员1000万,专业技术人员3500万。他们的年人均收入水平,在两万元左右。换句话说,虽然他们的社会福利可能要好一些,但是收入水平也不比农民工高多少。不过,由于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比较容易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所以他们与农民工相比较,有较多的机会摆脱“狭义无产者”的地位。

(3)   无产阶级群体的比例。

    目前我国大陆存在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兼有其它社会成分的“狭义无产者”阶层,大约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国劳动力人口约为九亿,不包括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换句话说,大约还有五亿多的其他劳动力人口应该属于其他社会阶层。

 

2、现在中国社会还存在哪些阶层或阶级?

1)从新的历史视角看待阶级问题。

除了上述“狭义无产者”阶层外,中国目前还存在哪些阶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摆脱过去传统的阶级分析思维,从今天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情出发来看问题。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没有产生阶级;后来生产力发展了,反而出现了阶级和贫富差别。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在城镇存在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农村存在地主阶级、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等阶级和阶层。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了“公司合营”、“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国大陆已经消除了一切“私有制”的形式,农民的个人生产资料和“自留地”也被“共产”,连农村老太太卖鸡蛋,也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大陆上确实不存在任何“狭义有产者”了,大家都是没有个人生产资料的“狭义无产者”。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小生产者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又造成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可见,在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是要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从而使旧社会的“无产者”成为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自主经营的“狭义有产者”。而这个“有产者”阶层与旧中国的“地主阶级”、“资本家阶级”、“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可比性,因为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范畴的不同产物。

2)“狭义有产阶级”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文革”结束后,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在不长的时间里,中国已经成为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公众化(发行股票),以及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以上国有企业的股份持有者,以及非公企业的股东,应该被看作是“狭义有产者”了。

其实,通过劳动致富的“狭义有产者”是合法的,光荣的。我们对此往往讳莫如深,实在是因为受了过去极“左”思潮的影响。

当然,一些贪官或不法分子通过不正当手段,成为了“有产者”或富翁,无疑是可耻的。这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与合法经营、劳动致富不能相提并论。

总之,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推进了广大“狭义无产者”向“狭义有产者”的过渡进程,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3)我国“中产阶层”还很弱小。

    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中产阶级(阶层)”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指那些都市“白领阶层”。他们既不属于(金领)资本家阶层,也不属于“蓝领工人”阶层,处于社会的“中间层”。学者认为,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这个“中间层”的比例越大,社会就越稳定,即会形成“橄榄型”的社会模式。

不过我觉得,即使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个历史进程将会是很漫长的。因为,我们的国民素质还很低,即使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但多数是小本经营,与西方人所说的“中产阶级”还差得远。因此,中国目前的“中产阶层”比例还很小,影响力也很有限。

4)我国“狭义有产阶级”的结构和组成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目前以农民工为主体(兼有其他成分)的“狭义无产者”人数大约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30%40%。那么,其余60%的劳动力人口是否就是“狭义有产阶级”呢?是的,但是这个“狭义有产阶级”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层:

一是“下层有产者”:他们大都属于小本经营,个人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无形资本)的总和在千万人民币以下(资产在百万元以下者居多)。这个群体目前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应该占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占有一定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牧场或山林使用权)的农民。

二是“中层有产者”(中产阶层):个人资本总和在千万至亿元人民币之间者。中产阶层在目前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会超过10%,其中都市“白领”阶层(私人企业主、高管或工商业主)占有较大比例。

三是“上层有产阶层”:个人资本总和在亿元人民币以上者。

如果这个分析还靠谱的话,那么中国大陆目前狭义“无产阶级”和狭义“有产阶级”的比例大约是46。其中“下层有产者”的比例占50%,“中产阶层”的比例不到10%

 

三、值得推敲的问题:

1、生产资料的“虚拟化”。

今天,随着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概念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上立体式扩展。例如软件业和信息产业的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呈现出数字化、符号化的“虚拟”状态,向用户提供的产品也往往是“虚拟化”的软件。而一套软件的价格,少则几十元,多则几个亿(包括软件的培训、维护和更新费用)。

家用电脑是生活资料,但是如果用于软件生产或信息服务(例如开办一个网站,从事电子商务),就可以很容易赚到钱。可见,生产资料的“虚拟化”、“无形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比较容易使脑力劳动者(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上升为狭义“有产者”。一些从事网络游戏、互联网服务和软件开发的企业家,已经进入了中国首富的排行榜。

 

2、“有产”与“无产”的相对性。

在我国,所谓“狭义有产者”,并不能私人占有或买卖土地、矿藏、草原、河流、滩涂和其他公共资源(只能获取使用权),这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地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更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资源属于国家或集体,因此所谓“无产者”也不是绝对的“无产”(仅仅是狭义上的),他们仍然可以享受社会公共资源所提供的服务,例如社会保险、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

“变动性”也是相对性。假设说,今天你炒股赚到一百万,把这笔钱投资办实业,你就成了“有产者”。但是,如果你把钱又投入股市,结果赔光了,就成了“无产者”。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狭义无产者”与“狭义有产者”的地位转换,是很频繁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狭义有产者”的财产权不能对社会公共资源和环境造成危害,也不能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所谓“狭义无产者”的弱势群体,其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应该得到保障。目前,我国在以上两个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对于富裕阶层的财产权还缺乏监管(房产税、遗产税也未出台),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仍不完善,所以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趋势。

 

3、“剥削”行为的多样性。

过去我们所说的“剥削”,主要表现在地主与贫雇农、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劳资关系之中。那么在今天的“狭义有产者”与“狭义无产者”之间,是否也存在“剥削”呢?答案是肯定的。

前面我们谈到的雇主克扣农民工工资,就是明显的剥削行为。再有,职工被迫在私营企业无偿地“加班”,也属于雇主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剥削行为。不过,许多“狭义有产者”并没有雇工,基本是自食其力,当然就不存在剥削问题。另外,即使雇主雇佣了工人是否就一定存在剥削呢?也不一定,这要看雇主所给与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是否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力中的科技含量或知识产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一旦企业的技术秘密被窃取,就可能失去市场。所以,也存在企业的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被本企业员工剽窃和外泄的情况。换句话说,企业主的利益也可能受到雇员的侵犯。

今天,作为生产资料的自然与社会资源越来越短缺。所以,个人或小团体无偿占有或破坏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行为,也应当视为是一种剥削行为。例如地方政府违法占地,例如生产企业污染环境,例如不法分子侵占稀缺社会资源(如屯集紧俏物资、商品房等)。

超计划生育,也是一种“剥削”。因为过多生育的人口负担,必然要侵占合法生育人口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生活资源和就业资源。而超生问题往往出现在贫困地区或农民工群体中,可见弱势群体也可能出现侵占社会资源的“剥削”行为。

还有一类“剥削”行为,性质更加恶劣,那就是政府官员或公务人员的贪污行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无偿侵占了国家、社会或公民个人的财富,其后果甚至要比其他类型的剥削行为更加严重,危害性也更大。

 

4、阶级斗争与阶级调和。

    张闻天说过这样的话:“矛盾的解决,要经过斗争,但不一定发展为分裂。矛盾发展到分裂,要有一定的条件。在另一条件下,矛盾可以不发展到分裂”。“社会主义发展,不是引导到(爆发式的)新的革命的转变,而是(渐进性的)和平转变。不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而是阶级差别的最后消灭”。

过去我们只注重“阶级斗争”,认为这是“革命”;否定“阶级调和”,认为那是“修正主义”。“文革”更是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对立、混乱、倒退和贫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出现的各个新的阶级和阶层,都属于劳动者阶级。换句话说,即使是狭义“有产阶级”,也不能定义为“剥削阶级”。至于少数贪官污吏和经济犯罪分子,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但不是没有可能)。

今天,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克服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培育和建立“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和谐共进”的社会氛围。

 

5、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被事实所证明。农业科技让我们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手机、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能与远方的亲人见面,高速列车让我们在一昼夜内跨越青藏高原,现代医学可以为病人移植或“复制”新的器官。

那么,哪些人为我们创造出先进的科技成果呢?很显然,是那些掌握各类先进科技知识和科研手段的知识分子。他们中间既有属于高、中阶层的创业者和高管,也有属于中、下阶层的“白领”或“蓝领”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正是他们,构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主体。

那么,这个结论是否与过去的“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说法相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现在的知识分子也是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文革”中把这些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实在是给“社会主义”脸上抹黑。

应该看到,掌握了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进入了狭义“有产阶级”的行列,他们手中的“知识产权”确实给自己带来了财富;但是他们为全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更大。水稻专家袁隆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个人获得的财富是有限的,他为广大农民和全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是难以计算的。

 

6、中国共产党应该代表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10月通过的党章,对于党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定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以上红字部分,是后来增加的内容。可以说,中共从过去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已经变成了“三个代表”的政党。

过去我们总把“工人阶级”看作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并不包括知识分子。现在“工人阶级”已经分化为多个阶层,其中的农民工群体构成了简单体力劳动者阶层(属于非知识型工人阶层)。而一部份脑力劳动或体脑结合的劳动者构成了知识型工人阶层。因此,今天“工人阶级”一词的含义和范畴要比过去宽泛得多了。

由于知识分子和知识型劳动者成为了新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因此中共就应该特别注重他们的利益诉求,为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鸣锣开道。这就是中共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涵义所在。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难道共产党应该代表“有产者”的利益吗?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很简单,由于新时期的“狭义有产者”并不是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他们也是劳动者。而且其中的知识型劳动者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对于创造社会财富和促进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他们是执政党必须优先依靠的社会力量。

也许有人会质问:这样一来,中共不就成为了“有产阶级”的政党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共产党闹革命,就是要把旧社会的“无产阶级”变成新社会的“有产阶级”。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无产者”尽快富裕起来,成为“有产者”(如果在革命成功几十年后,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狭义“无产者”阶层,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岂不是一种讽刺?)。

也许有人会指责:共产党既代表“无产阶级”,也代表“有产阶级”,不是就失去了“阶级性”,变成了“全民党”吗?答案更是肯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来就应该是“全民党”。这也正是中共“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涵义所在吧。

总而言之,中共作为执政党,既要鼓励知识型劳动阶层发挥先进生产力主力军的作用,又要帮助一般体力劳动阶层(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阶层)尽快富裕起来。同时,既要进一步把我国的东部地区打造成“和平崛起”的前沿阵地,又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走上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7、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

20111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有这样一段话(P368):

“由于对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不足,许多地方不适当地把没有雇工剥削或仅有轻微剥削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其他独立劳动者,也纳入公私合营的范围,把他们笼统地划为“私方人员”,错当成资本家对待,挫伤了这部分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实践的发展证明,如果不去匆忙地改变这部分小型工商企业的私有性质,适当地保留一部分个体劳动者单独经营的方式,对于活跃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国家税收以及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等,将会是有利的。”

以上这段文字,是对1956年“公私合营”工作的历史性总结的内容之一。今天,当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非公经济,鼓励人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个体劳动者和企业家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教训,更不要重犯类似的错误了。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