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产力”
江泽民在他的“三个代表”理论中,首先提出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于这个提法,似乎很好理解,但真要搞懂并不容易。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
生产力包括什么?
(1) 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就是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劳动资料,就是人们从事劳动的手段和工具,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等硬件和各种生产知识、技术等软件。劳动对象,就是土地、矿藏、森林、牧场、河湖、海洋等自然资源。
(2)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化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所谓劳动者,首先必须是从事社会化劳动、并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换的劳动者,这种交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换句话说,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或者不把产品送到市场上去交换的人,都不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生产产品、并把它卖到市场上去的工人、农民自然属于这种劳动者,但完全以“自给自足”方式种地或放牧的农民、牧民,他们如果不把粮食或牛羊拿到市场上去卖,完全供自己使用,那就算不上是构成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仅仅只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劳动者,现在几乎不存在了。
另外,如果你的产品质量差、价格高,无法被市场接受,那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也不被市场所接受、所承认。如果你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买了你的产品不仅无法使用,甚至还会受到伤害,虽然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者可能是“无辜”的,甚至还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和技术,但他们的劳动是有害于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所以这样的“黑厂”、“黑店”以及他们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都不能形成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同样,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一代人的“富裕”和享受造成了断子绝孙的后果,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可见,社会生产力除了它的经济、技术标准以外,还有它的社会标准、道德标准。
(3) 与物质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其他劳动者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其他”劳动者,是指提供必需的“无形”产品,即直接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生产技术和服务,它与“有形”的产品同属于“物质产品”的范畴,属于物质基础。比如,工厂里的仓库、后勤、维修、运输、安全、环保、检验等。不仅如此,与生产活动密切结合的科学技术也属于“物质”产品的一部分。比如飞机的设计、汽车的制造工艺、机床的加工程序、电脑的驱动软件,以及先进的物流、信息手段等。这些“无形”的产品是“有形”产品的神经系统和“思想”,没有它们“有形”产品就动不起来,就成了“植物人”。所以,从事这些设计、研究、编程、试验的人,也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他们多数具备较多的科技知识,属于知识份子范畴,同时也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但是,如果他们的科学技术只是停留在论文里,停留在实验室或科研院所里,没有实际应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中,那也是不能形成生产力的,更不是“第一生产力”。
(4) 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是第一位的,起着主要作用。
列宁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我认为这个论断到今天也没有错。
列宁的这句话似乎是说,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而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两种提法是否矛盾呢?
我认为不矛盾,原因是他们谈问题的角度不同。列宁以上的说法,是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比较而言的。在生产力中,我们讲的劳动者是指掌握了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体现科技含量的劳动工具和设备都属于劳动资料的范畴。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者的作用,是机器重要、还是掌握了机器的人重要?当然是人重要。有人说机器人已经超过了人,但机器人也是人设计和制造的。所以,列宁说讲的,只是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而邓小平以上的说法是从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讲的,他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初期急需提高我国生产力的科技水平的形势讲的,其中也包括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有人总爱把科学技术与普通劳动者对立起来,似乎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需要工人了,因为确实存在自动化生产线淘汰一线生产工人的情况。但淘汰的大多是技术水平较低、只习惯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工人,而大批懂技术、善于学习的工人在不断转入操作、维护、管理、质量控制等新的劳动岗位。我参观过“海尔”和“联想”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企业,他们每年也有少数工人要被淘汰,但多数能经过培训重新上岗。其实知识份子也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知识老化了也当不了“第一生产力。”
总之,直接参与生产社会所需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者和相应的劳动资料就是首要的生产力,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者和劳动手段就是第一生产力。列宁讲的是这句话的前半段,邓小平讲的是后半段,加在一起就比较全面了。
(5)其他产业的劳动者也是生产力。
那么,没有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是否就不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呢?
比如,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包括流通业、金融业、医疗卫生、环保、保险、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邮电、广告等),还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者(例如文学、艺术、体育、教育、法律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则属于“精神产品”劳动者的范畴,属于上层建筑)。他们也都是劳动者,但他们是从不同层面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本身并没有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属于“间接的”或“从属的”生产力,而不是首要的、第一的生产力。
军事力量不是生产力,它的作用是摧毁敌人的生产力,保护自己的生产力。军事技术的科技水平越高,它对敌方生产力的破坏性越大,因此军事实际上是一种“负生产力”。
因此,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来就能形成生产力的,只有把它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时,才能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二、生产关系是什么?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内容:所有制、交换(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你不是雇主,就是“打工”的;你不是在出卖你的劳动力,就是在购买别人的劳动成果;你有时赚得多,有时赚得少,有时还会赔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你不可能不与“资产”、“商品”、“金钱”发生关系。在这些人与物、人与钱的关系背后,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
我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在专门从事调整“生产关系”的工作,但我们自己往往没有意识到。比如:政府官员、公务员、各种交易所人员、银行职员、税务人员、审计人员、公检法人员等,甚至商店的营业员也是。他们都在通过“资产”、“商品”、“股票”和“货币”,在调解生产关系,使生产力的价值得到体现。
从广义上讲,搞“精神文明”建设、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者,也是在调整生产关系。如果广大的劳动者能够受到健康的“精神”产品的教育和鼓舞,从而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提高了精神文明水平,那么同样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上述这部分劳动者虽然处于服务与从属的地位,但他们的工作和作用不可低估。他们与工人、农民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
目前,我们的一些干部和一些从事第三产业的人们,不能很好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反而坑害他们的利益,使一部分工人、农民的诚实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失业,这将会引起社会的失衡、甚至动荡。因此,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全党、全体干部和社会各个阶层认真对待,从多方面入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先把能办好的事情办好,真正为工农基本群众做些实事。对于那些与中央唱对台戏的、阳奉阴违的、坑害百姓的、以权谋私的、贪污腐败的,该关的关、该杀的杀!否则,你喊一百遍“第一生产力”也没用。
三、生产力是一匹马
生产力是一匹战马,过去它忠实地为中国革命负过伤。靠它,革命走过草地、爬过雪山,到达了延安。靠它,革命跨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
生产力是一匹耕马,它为新中国的建设流过汗。靠它,中国甩掉了“一穷二白”的帽子,我们有了“大庆”和“大寨”。靠它,我们的“两弹一星”上了天。
生产力是一匹老马,它为中国奔“小康”用尽了全部气力。靠它,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成了“中产阶级”。靠它,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繁荣起来,人们花起钱来连外国人都咋舌。
然而,这匹马太累了。它需要休整,需要疗伤,需要恢复体力,需要社会保障,需要培训提高,需要理解和爱护,需要为它创造一切参赛的条件,它才能再跑起来。这就是它的“发展要求”。
我们不能只是向生产力索取。要让它成为永不停歇的千里马,就必须懂得爱惜它、保护它、培养它、提高它。这就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使命。
200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