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旧民主主义的再认识

 

我虽然出生在“旧中国”,但还是属于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尽管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对于那个“旧中国”、“旧社会”,仍然是没有感觉、认识肤浅的。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介绍“旧中国”的书籍和资料涌现出来,使我们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近代历史。

 

一、  以前的认识过于笼统

 

如何认识一段历史才是全面的呢?我认为需要从三个层面去分析和认识。这三个层面就是:革命阶段、历史阶段和社会属性。

就拿中国1840年——1911年的历史来看,通常人们称它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属于社会属性。而人们又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属于革命阶段。那么它属于什么历史阶段呢?历史学界没有讲清楚,或者把它与革命阶段的定义相混淆,我看应该定义为“封建主义末期阶段”。只有从这样三个层面来认识历史,才是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

 

二、  如何认识中华民国的大陆历史

 

1911年——1949年的三十八年,是中华民国在大陆上的一段兴衰史。从辛亥革命到国共合作,从“四。一二清共”到“西安事变”,从“重庆谈判”到蒋介石败退台湾,历史在上述三个层面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认为,从革命阶段上讲,国民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步演变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属性上讲,中国社会逐步演变成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半封建,即指中国的农村仍然处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之下(秦以前的中国才是封土建国、诸侯割据的封建社会,秦朝以后开始形成了郡县制的皇权专制制度)。所谓半资本主义,它既包括了外国资本和殖民地资本的经济存在,也包括了民族资本的迅速增长。由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外国资本的垄断和扩张被抑制(当时抵制洋货的运动十分高涨,并提出了“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的口号,参见:1920年前后香港生产的火柴盒),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逐渐步入了旧民主主义社会(这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而从历史阶段上讲,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但由于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迫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了走向苏联社会主义的方向。

 

三、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是分为几个阶段的,但主要可以分为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的两个阶段。

1)在辛亥革命之前,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促使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得以发展。规模较大的军工企业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等。它们中的一些企业还设有钢铁厂,不仅能生产枪炮、子弹,而且还能制造机器和轮船。民用工业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主要从事采煤(开平煤矿)、炼铁(大冶铁矿、汉阳铁厂)、轻纺(湖北织布局)等,还兴办了火柴、造纸、印刷、玻璃、制药等新兴产业,打破了“洋火”等泊来品一统天下的局面。

2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势力,同时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随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纷纷卷入战争,这也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20年,各类纺织企业增至400多家,机制面粉企业增至100家;火柴厂从1913年的52家增至1923年的113家;烟草厂从1905年的1家增至1927年的180多家;全国机械采煤总产量,从1913年的54万吨上升到1920年的328万吨;在有色金属矿产业中,钨、锑产量均为世界首位;钢铁业中,除原有的汉阳铁厂等企业外,又增加了上海和兴钢铁厂、山西阳泉铁厂、汉口扬子机器公司铁厂、北京石景山铁厂等,全国钢铁产量从1911年的121000吨增加到1919年的442594吨。此外,还兴办了一些新兴产业,比如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侯德榜兴办的盐厂、碱厂、电解厂和漂粉厂等,开创了中国的化学工业。到1923年,中国已经有23家橡胶厂,为生产车胎、胶鞋、雨衣和儿童玩具提供了原料。

截止到1920年,中国自己的近代工厂已达1750家之多。其中纺织厂475家,食品厂280家,印刷厂51家,机械五金厂252家,化工厂383家,冶炼厂12家,军工企业23家,铸铁厂5家,总资本达到500000多万元(尽管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只占20%,但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就像改革开放以后的沿海经济特区的作用一样)。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各类发电厂已有700多所,发电能力达835000千瓦以上。有线电报局1144所,无线电报局80所。全国铁路长度达14600公里,拥有火车头1400辆、客车2600辆、货车20000辆。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空前发展,进一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同时也冲破了帝国主义殖民地经济的垄断格局,从而开始建立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也从辛亥革命前的五十多万增加到了1919年的二百多万人,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同时造就了1200多万的“第三产业”工人群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而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成了“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旧民主主义社会的形成,从而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可能。

 

四、  旧中国工业与世界的比较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开始缩小。下面从历史资料中选取几组数据,供大家了解一下当年中国纺织和煤炭工业水平与世界强国的差距。

 

 

 

 

棉织工业()

 

(千个)

 

 

 

 

 

 

 

 

 

 

1913

1914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英国

55576

55972

56613

56724

56710

57404

57548

美国

30579

31520

37225

37740

37886

37844

37374

德国

10920

11405

9500

9382

9500

10300

10900

法国

7400

7400

9600

9600

9374

9446

9522

印度

6400

6397

7331

7928

8313

8510

8714

俄国

7526

7481

7246

7246

7246

7246

6946

日本

2250

2415

4754

4351

5110

5447

5680

意大利

4580

4600

4560

4570

4635

4750

4941

中国

1200

1350

2552

3380

3350

3350

3433

比利时

1469

1518

1673

1698

1764

1829

1892

西班牙

2200

2000

1813

1813

1813

1813

1817

 

 

 

 

 

 

 

 

 

 

 

 

丝织工业(啓罗)

 

 

 

 

 

 

 

 

 

 

 

1912

世界比例

1925

世界比例

 

 

日本

10620000

43.74%

25845000

64.83%

 

 

中国

8655000

35.65%

8120000

20.37%

 

 

意大利

4500000

18.53%

4380000

10.99%

 

 

东欧国家

0

0.00%

1065000

2.67%

 

 

法国

505500

2.08%

265000

0.66%

 

 

西班牙

0

0.00%

100000

0.25%

 

 

印度

0

0.00%

90000

0.23%

 

 

合计

24280500

 

39865000

 

 

 

 

 

 

 

 

 

 

 

 

 

 

 

煤炭工业

(

十万吨

)

 

 

 

 

 

 

 

 

 

 

 

1909

1913

1923

1924

1925

1926

 

 

美国

464.5

517

596.5

518.6

530.8

601.2

 

 

英国

273.9

292

280.4

291.4

248.1

255.3

 

 

德国

137.7

160.1

88.5

146.4

163.8

176.2

 

 

法国

42

44

37.9

44.2

47.3

51.8

 

 

中国

12.9

13.8

18.6

20.5

30

35

 

 

日本

19.7

23.3

24.4

36.1

31.5

31.4

(含台韩)

 

俄国

23.8

29.1

14.5

15.9

17.6

26.3

 

 

比利时

23.3

22.8

22.9

23.4

23.1

25.3

 

 

印度

15.1

16.5

20

21.5

21.1

21.3

 

 

加拿大

11.7

13.5

12.9

9.9

9.4

12.8

 

 

 

 

 

 

 

 

 

 

 

 

 

 

 

 

中国纱厂

 

 

 

 

 

 

 

 

 

 

 

 

 

 

 

1896

1915

1923

1924

1925

 

 

工厂数

7

22

73

69

69

 

 

纱锭数

259000

544010

2112154

2032816

1881822

 

 

织机数

1750

2254

13689

13371

16381

 

 

工厂数

 

4

5

4

4

 

 

纱锭数

 

195056

250516

205320

205320

 

 

织机数

 

924

2863

2348

2348

 

 

工厂数

 

3

41

45

45

 

 

纱锭数

 

165952

1218544

1331304

1326920

 

 

织机数

 

886

5925

5925

720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一些民族工业水平在逐渐接近世界强国,在国内的经济比重也在大幅度提高。虽然民族工业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或者起点很低,但是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步和初具规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五、  重新认识旧民主主义社会

 

我认为,起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认识旧民主主义社会:

1)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的社会属性发生了变革: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形成(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西方的殖民主义具有两重性,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也促进了“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一发展,在西方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迅速膨胀的机会,从而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历史条件。而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结束了北方异族对汉民族的殖民统治)。虽然日本人在1931年和1937年发动了侵华战争,也对中国的一些地区实行了军事占领,但是中国并没有丧失主权和独立,民族经济实力仍然存在(和战时的苏联一样,把工厂迁往了大后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反而增强了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并且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中的一员。就像德国人占领了大片欧洲和苏联的领土一样,我们不能说欧洲和苏联曾经沦为了德国人的殖民地;同样,中国也没有沦为日本人的殖民地,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结束了日本人对台湾和东北的占领。

诚然,过去外国资本确实占据过中国的市场,甚至控制过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设备主要来自苏联的援助和控制,能否说这也是外国资本的“殖民地经济”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大量涌入中国,大有吃掉民族工商业的势头(最近电视报道,上海又出现了“洋货”一条街),这恐怕更像是“殖民地经济”卷土重来了!难怪一些人批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资本主义复辟”和“打击民族工商业”。不过他们应该学习一下列宁所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就试图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资金和技术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可见,把辛亥革命以后的外国资本(其中也包括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仍然视为“殖民地经济”就不太客观了。因此,没有理由把二十世纪的中国继续称为“半殖民地”,更没有理由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如果不承认这段历史的存在,却又担心“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不是很矛盾吗?

2)不能混淆革命阶段与历史阶段的不同含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它的客观规律和逻辑性。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必然要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而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必然导致一个旧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形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不能认识革命阶段与历史阶段、社会属性的区别和因果关系,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既看不清历史,也看不清今天与未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之所以会出现类似“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明白如何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和历史定位。

3)旧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发展前途:

如果孙中山先生不是过早地离世,如果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的三民主义得以实施,如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导致“联合政府”的形成,那么旧民主主义的中国也可能会走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道路。但是,中国却走向了新民主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方向。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蒋介石背叛了上述孙中山的政治遗嘱,迫使共产党人选择了苏联的道路;二是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旋涡之中;三是战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这对中国人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国在刚刚跨进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之后,还没等站稳脚跟,就在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大决战”的硝烟之中改变了方向。

4)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作业没有做完:

辛亥革命虽然使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连年的战火不断地干扰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在1911年——1949年的短短三十八年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充分,有关的市场体系、管理体系、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资本、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储备都很不够。因此,这些没有做完的“作业”就必然要由“新中国”来完成。

过去我们曾经有过一种错觉,以为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经济”,不需要研究资本主义所实行的“市场经济”法则,因此没有兴趣去做“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作业”。经过改革开放的反复验证,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作业”是不能不补上的。

就像孩子上学一样,如果在小学没有学好功课,进了中学就会感到吃力。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及格”,所以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就会觉得吃力,“补课”的时间就要长一些。因此,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就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即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旧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互呼应和衔接的两个阶段。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07131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近代史简明问答”(新华出版社,1985年)

“世界工业状况”(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

“中华景象”(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