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也多彩

 

由于外贸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到一些国家去考察。在洽谈业务的同时,我也十分留意各国的国情和特色。我发现,即使在所谓资本主义世界里,不同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各国的资本主义模式也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

比如,像英国、荷兰、比利时及一些北欧国家,还有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仍然还有“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尽管王室的权威仅仅是礼仪性的。而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则比较彻底地实行了“共和”,废除了“君主制”。

又比如,像美国、加拿大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资本主义像是“试管婴儿”,东找爹、西找妈拼凑而成的,看不出多少历史沿革的过程。而南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的资本主义,则带有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像是侵略者留下的“混血儿”。

凡是能存活下来的,就是有生命力的。而生命的形式又各有各的特色,就像大自然的万种生灵一样。对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应当允许多样性和差异的存在。我们反对一些国家强迫别国接受他们的资本主义模式;我们也要反对强迫别人接受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做法。要尊重各国的国情和特色,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想用“克隆”的办法去实现“世界大同”,是可笑的。

下面就根据我的所见所闻,略谈几种不同的资本主义。

 

一、  英国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元老,不仅自身的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成熟,而且它在世界各地搞了不少殖民地,把它的资本主义也移植过去。像澳大利亚、印度和新加坡,至今还在沿用着英国的法律体系。

然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却并不彻底。法国大革命把皇帝、贵族送上了断头台,而英国却完整地保留了王室。都说英王不参与政治,可我看多少有点儿“垂帘听政”的意思。

正因为英国人留恋他们的“大英帝国”的余威,所以他们比较保守,发展也就慢了下来;再加上近百年来反殖斗争不断高涨,使“大英帝国”黯然失色。在香港回归时,英国人坐上小船静静地离开,多少有些凄凉,全然没有了150年前炮舰成群而来的威风了。

在科技方面,英国也逊色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到英国考察时感到,那里的工业已经没落,使我们不得不把定单交给德国人或日本人。

英国人的现状很滑稽,心理也很矛盾。他们既想当“头儿”,又没有实力;既想领导欧洲,又不得不给美国“打工”。过去历史上的主角,现在沦为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这就是英国 —— 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下场。

照片:

1、     白金汉宫每天举行的换岗仪式

2、     皇宫卫队是王室的象征

3、     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半

 

二、  法国

 

法兰西,马赛曲。两百年前,那里爆发了推翻封建制度的大革命;一百年前,中国的一批进步青年去那里勤工俭学,希望能找到救中国的真理。

法国是个有革命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一个浪漫的国家。在欧洲国家里,法国显得更加开放,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如果你去过卢浮宫就会发现,他们很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保护和展现历史。在一幅幅名画前,你可以看到学生们在临摹做画。在巴黎的街头巷尾,古代建筑和雕塑和谐地与现代社会共处。

法国人很注重自己的民族特色。如果你只会讲英语,访问法国就会觉得很不方便。无论是在小旅馆,还是去商店,当地人只讲法语,不讲英语,甚至他能听懂英语也不理会你。

法国人的独立性很强,常常不买美国人、英国人的账。这次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国强烈抵制。这虽然与国家利益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法国人也想当“盟主”的政治取向。

法国人的性格,可能与其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有关。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较强。在二战结束后,法国连续实行了几个“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五年计划”。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如果把英国的制度比喻成“保守”的资本主义,那么法国就是“开放和明智”的资本主义了。

照片:

1、     巴黎圣母院里雨果笔下的敲钟人是否还在

2、     卢浮宫中的维那斯看来是“原型”

 

三、  德国

 

德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德国的教训是值得总结的。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侵略扩张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从德国的历史看,所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方向,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求和方向。而生产力是否是先进的,其发展要求是否是合理的,也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衡量。

战争结束后,历史把沉重的枷锁套在了德意志人的肩上,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与日本人不同的是,德国人是谦逊的失败者。他们承认了失败,汲取了教训,从而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在德国,你很难看到博物馆、纪念馆,更看不到像日本靖国神社那样的东西。除了科隆大教堂仍然焕发着历史风采以外,其他城镇都显得朴实无华。然而,德国人并没有消沉,他们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并奇迹般地恢复了民族工业。

我们从德国购买过工业设备,也在商店里购买过日常用品。它们大都设计精良,经久耐用。我买了一把削果皮的工具,刀片锋利,而且可以根据水果的形状转动刀架,十分好用,我去过其他国家的商店,再也买不到比它好用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骄傲就会失败,谦虚才能进步。德意志民族是个有潜力的民族,他们善于钻研,善于管理,善于精益求精。他们的现代资本主义蕴涵着较多的科学性,就像马克思博士的“资本论”蕴涵着科学性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前者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后者则体现在社会科学方面。

照片:

1、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的象征

2、     汉堡是个朴素的城市(与李三齐合影)

 

四、  奥地利

 

如果问我喜欢哪里的资本主义,我可能会说是奥地利。

我在访问奥地利期间,仿佛始终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之中。

维也纳街头的莫扎特雕塑、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施太尔小镇上的舒伯特故居、萨尔斯堡的独奏音乐会。一路之上,优美的古典音乐和丰富的音乐文化在伴随我们,使我几乎忘记了是在进行技术考察、还是在享受一次音乐之旅。

从交谈中,我发现奥地利人十分传统。他们以音乐为荣,以文化为荣,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处处都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特色。使人宽慰的是,奥地利人的文化似乎没有“污染”。在那里,你看不到“红灯区”,看不到色情和凶杀的电影或电视片,连流行音乐也很少听见。不仅那里的“精神污染”少,也看不到环境污染的现象。即使在普通的小镇上,街道同样保持清洁,房屋虽然不高大,但都粉饰一新、并带有各种图案,表述着当地的某段历史故事。

从所谓“精神文明”的角度讲,奥地利人是可以入选世界前几名的。在他们的谈吐之中,我可以感觉到,奥地利人既反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也反感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他们似乎安于现状,很满意自己“诗歌般的”生活。所以,我愿意称奥地利为“田园诗般”的资本主义。

但是,从经济发展的水平看,奥地利在世界上则略逊一筹。我访问过他们的国有企业“奥钢联”,那里的企业管理显然落后于德国、日本。当然也有很不错的企业,比如以工业炉而闻名的EBNER公司。但那是一家私人企业,子继父业。虽然办得很好,但老板对我们说:儿子不想再干这一行了,他正在为由谁来接班而发愁呢!

“田园诗”虽然动听,但究竟能维持多久呢?

照片:

1、     莫扎特的旋律仍在维也纳的街头回荡

2、     舒伯特住过的施太尔镇到处可见历史的印迹

3、     音乐圣地萨尔斯堡仍然保留着莫扎特的故居

 

五、  巴西

 

在南美洲有三个国家最大,人们简称为ABC

A是阿根廷,B是巴西,C是智利,国家的大小正好与英文国名的第一个字母排序一样。

这三个国家我都去过。最令人神往的当然是巴西,不仅是因为它有舞蹈般的足球艺术,而且还因为它有热情奔放的桑巴舞。

巴西人似乎很讲平等。

有一次我参加在巴西的展览会。带去的小商品很受当地人欢迎,等几个女孩子买走了一些就所剩无几了。谁知又有几个男子看见女孩手中的中国货新鲜,也找上门来。我推说没有了,想留一些明天卖。他们不满意了,对我吼起来:“为什么只卖给姑娘?难道你有性别歧视吗?”吓得我连忙拿出两个了事。

南美国家过去都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官方语言不是西班牙语,就是葡萄牙语。那里的人种很复杂,混血遗传的情况很普遍,所以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现象反而较少。尤其在巴西,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移民很多,所以各种肤色和脸型的人都有,各民族的人们相处和谐,关系很融洽。

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很强。他们大都依靠出口本国的资源获取外汇,再购进欧美的技术、设备和高档商品,以满足国内的需要。说句不好听的话,像是穷人靠卖血、换取全家的生计一样。

这种情况在南亚、非洲、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很普遍。他们靠出口石油、矿产品、水产品、森林资源等初级原料换取外汇,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甚至廉价出卖劳动力(如菲律宾、印度)。而发达国家则保存着自己的天然资源不用,廉价利用别国的人力、物力,以达到既降低成本、又保证自身持续发展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一、两百年前,西方列强开着军舰、赤裸裸地掠夺殖民地的财富;现在这种掠夺变换了方式,通过经济全球化的网络把世界资源“一网打尽”。他们让穷国心甘情愿地“卖血”,似乎是公平交易,但却仍然存在实际上的不平等和剥削。这种“文明”的剥削所产生的后果,也许要在一、两百年后才会体现出来。其结果必然是,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甚至一些国家和民族将可能被饥饿、天灾、疾病吞噬掉,就像一些濒危物种一样,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这些殖民地独立后所实行的“混血”资本主义,实际上只是个“畸形儿”。它们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和科教事业,但它们永远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西方强国。如果它们“过分”强大了,西方强国就会联合起来制裁之。制裁的借口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对伊拉克就是个例子。

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走“混血”资本主义的道路就能发展起来吗?或者说,就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吗?南美国家的回答,似乎并不乐观。

照片:

1、     巴西的上帝向来自世界各民族的人们伸出臂膀

2、     热情的桑巴舞和足球一样是巴西文化的代表

 

六、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说是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它的大小只有6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950年老北京城的面积。

新加坡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二战中被日军占领。日本投降后,又回到英国人的怀抱。直到1965年,新加坡才独立,因此建国历史很短。

新加坡似乎没有什么资源,但地理条件有利于它获得资源。由于它处于南亚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所以港口业、船舶业、旅游业、金融业和国际贸易发展很快,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人虽少、地随小,但搞什么产业都能做到少而精,有些像日本。它的地铁修的不错,旅游景点很有特色,各类商业也井井有条。更让人佩服的是,各行各业都使用电脑管理,电子商务在那里不是一句空话。

他的文化是多元的,其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是英国人留下来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它的人口中有77%是华人,因此我们讲汉语也能与之交流。

在新加坡,办企业的都是“个体户”,国家把政府财力放在社会福利上,着力解决住房等社会问题。

新加坡人办事比较认真,“以法治国”做得比较好。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惩罚不文明现象的新闻,比如随地扔垃圾的要被罚做两周的清洁工。他们甚至还保留着“鞭刑”,对于违法者可以进行体罚,判处抽打多少鞭子。听说那不是一般的鞭子,打一下就是一道深深血印,多少年后还留有痕迹。据说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此类刑法。不知这种高招儿是殖民者带来的,还是亚洲人自己发明的。

新加坡的“混血”资本主义似乎成为了一个好的样板,我们在改革开放后也曾借鉴过他们的经验。李光耀是个治国的能手,他能够把东西方治国的理念和制度融为一体,并能合理地与本国特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过,新加坡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到中国来,尽管都是华人为主的社会,就像不能把中国的制度搬到新加坡去一样。

   

照片:

1、     文化衫也告诫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或扔垃圾

2、     街头的“万国旗”让我误以为是在中国

 

七、  日本

 

当我走下飞机、把行李放在日本海关人员的面前,那个小子把我的行李翻了个底儿朝天。最后,他打开我的刮胡刀盒子,满怀敌意地仔细翻看,使我想起了京剧“红灯记”—— 日本人最爱找“密电码”!

日本人仇视中国人,也仇视其他亚洲人。改革开放初期,我接待一位美籍华人,他说:过去中国太腐败、太无能,日本人来侵略是应该的!我听了,一股火往上撞,真想揍他一巴掌。

但静下心来一想,小小一个弹丸之国,如何能一度横扫亚洲?战败后的日本,又如何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我们并没有认真想过。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与殖民地国家不同。日本搞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日本是幸运的。它的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使中国大大落后于日本,落后于世界。

以前听人家说,西方发达国家也包括日本,很感奇怪。但仔细一想,日本确实有些像是个西方国家。它那股傲慢劲儿,像日尔曼民族;它的君主立宪制,像英国;它侵略和奴役别国的疯狂,像希特勒;它在战后的经济奇迹,像德国和意大利。然而,它那种不承认战争罪责的厚颜无耻,却只像小日本儿自己。

日本人爱“赶时髦”,学习和“抄袭”别人的成果最快。不过,日本人绝不照抄照搬,而是要“洋为日用”。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而且还要有所创新,反过来再与别人竞争。这就是日本人高明的地方,也是日本人的优点。

十几年前,我在参观“神户制钢”时发现,他们把计算机安装到每个工人的操作台旁,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联网管理。这在欧美的许多企业也没有做到。

在日本,你可以明显感到,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压力也很大。无论是上学、还是找工作;无论是办企业、还是做生意,无时无刻不在竞争。所以他们的节奏快、勤于学习、危机感强,这也许就是日本民族不断进取的动力吧。我称日本为“高压水泵式的”资本主义。

 

我们谈了那么多种资本主义,虽然分析的不一定对,但我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是多彩的,不能简单地拿书本里的“主义”来解释世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情况不同,也不能用一、两种固定的模式去改造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选择;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出于恶意,把某种制度强加给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照片:

1、     把迪斯尼搬到东京——大和民族最能赶时髦

2、     这里的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超过欧美

 

                                              2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