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产主义的一个误解

 

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等制约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而,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口号。

由此而发,使我思考一个问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必然会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所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提法是否科学和理智?它是否应该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是什么?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到,就是资源与环境同样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强调“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所以最主要的生产力是人。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所以又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也许是因为过分强调了人和科技的作用,人类至今的生产方式往往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然而,由此而导致的臭氧层破坏、气候反常、海啸和泥石流、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水源枯竭等,又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事实证明,所谓“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以资源与环境为前提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没有理由把资源和环境视为生产力的次要因素,更不能将其排斥在生产力的要素之外。

自然资源和环境(如煤矿、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原始森林、海洋资源、可耕土地和淡水)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和节约自然与环境资源,未来共产主义的所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没有保障的。从现在的情况看,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看不到改善的迹象。如果我们一定要把未来共产主义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恐怕是无法让人们信服的;今天地球上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需求,那个能够满足“各取所需”要求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社会,恐怕是永远不会到来的。

一直以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提法,导致了人们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的误解。首先,什么是“极大丰富”?一种理解是,物质财富会像洪水一样“不断涌流”出来,用也用不完,甚至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需要。其实在我们的市场上,确实有不少商品出现滞销、卖不出去,但这是生产的无计划性所造成的,是对物质财富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难道共产主义社会也会是这样一个浪费的社会吗?另一种理解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人们根本不用担心石油的短缺、淡水的匮乏,这更是一种误导,无异于把共产主义社会虚构成了“海市蜃楼”。也许我们可以到科幻电影中去寻找未来社会,人类将自由自在地飞向任何星球去生活,或者把其他星球的资源搬到地球上了,但是宇宙就能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吗?

看来,撇开客观条件去侈谈什么“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既不科学、也无益处。

 

二、“财富极大丰富”一定会产生共产主义吗?

 

原始共产主义曾经存在过很长时间,因为人类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存困难,没有剩余产品,只能实行“共有制”才能相依为命。所以,原始社会根本谈不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然而人类却需要“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并出现了“剩余产品”之后,私有制出现了。换句话说,物质财富的逐渐丰富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也就是说,私有制的产生恰恰是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结果。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情况似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同样出现了。

在过去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下,革命根据地曾经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在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也不得不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现在,生产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个人不仅可以拥有住房和汽车,而且还可以投资办企业,搞个体经营。因此,就需要立法来保护私人的财产权、发明权、著作权和相应的继承权。可见,“物质财富的丰富”并不是公有制产生的前提,反而是私有制产生的诱因。

当然,“文革”中那种“越穷越是社会主义”的提法是错误的,那么是否就可以说“越富越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呢?美国是最富有的国家,在当今世界上只有它最有资格称为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是它是否就是社会主义成分最多的国家呢?反而言之,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非拉地区,恐怕永远也无法达到美国那样的富裕程度(因为“世界霸主”不可能很多),是否他们就永远进入不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共产主义”不就成了富人和富裕国家的“专利”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可见,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不正确的。

过去,我们曾经搞过“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运动,刮了一阵“共产风”,结果失败了。因此我们就认为,必须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多起来,才能谈得上“社会主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我们实施“改革开放”、并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之后,却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尤其是农民和企业下岗职工处于相对贫困的现象。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并不能同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问题。而“共同富裕”则是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因此仅仅有GDP的增长,不实现社会公平,并不是社会主义。

回顾一下近代历史就可以知道,实现工业革命的历史任务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完成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把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从而实现对生产资料与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与合理分配。可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追求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主要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或者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是要追求少数人个人财富的“极大”丰富;而社会主义是要实现全社会财富的“适度”丰富和共同富裕。

今天,我们刚刚达到了GDP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指标,距离欧美、日韩的水平还相差甚远,为何要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呢?原因就在于,单纯GDP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与社会主义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三、贫富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财富增加了,但为何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呢?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平衡: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也是事实。按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则,中央首先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其结果必然会出现社会财富的不平衡增长。

(2) 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实际上也是信息经济。你得到的信息快,就能赚钱;反之,你就会失去市场机遇,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赔钱。农村和内地偏远地区,往往很封闭,无论是交通或信息渠道都不发达。所以,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适销对路,就是运不出来。

(3) 廉价劳动力被剥削:

现在有两亿农民进城打工,他们为沿海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人们往往认为,他们缺乏知识,素质不高;但实际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他们会很快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在许多劳动密集型岗位上,他们不仅不比城里的员工差,而且还更能吃苦、任劳任怨。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城里职工的同等待遇,更没有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连起码的工资收入都不能按时拿到)。应该说,沿海地区和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与农村劳动力所承受的“极大剥削”成正比的;而农村的持续贫困,是与城镇的日益繁荣成反比的。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以超过0.4基尼系数而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出现过的,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也是令人惊讶和担忧的。

(4) 大量公共财富被腐败吞噬:

过去出现的贪污腐败,主要在基层;现在出现的贪污腐败,往往在高层,如公务员、政府官员,甚至是省长、市长和银行行长。过去贪污的数额较小,现在一搞就是几千万,上亿元。所以,不知道有多少社会财富被这些蛀虫吞噬掉了。

(5) 资源和环境付出的代价沉重:

二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其中包括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许多自然资源被破坏性地开采,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土地、草原、森林、水源、湿地、海洋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农林牧副渔地区的群众失去了生产条件,甚至连日常生活也成了问题。

以上仅仅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几个主要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教育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等,不再深入去谈。但仅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地大物博、劳动力丰富,但是由于上层建筑出现腐败,社会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市场行为失控和放纵,造成了资源与环境的透支和破坏,最终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主要是农民)失去了劳动对象和生存手段,这能不出问题吗?

更加值得担忧的是,由于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放松了法制与道德教育,因而导致了社会风气和公共道德的极大倒退和恶化。而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的匮乏和丧失,是多少“物质财富”的增加也无法弥补的。胡锦涛最近所提出的“八荣八耻”,也正是要提醒人们,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丰富是远远不够的。

 

四、如何定义中国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采取什么模式?

温家宝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在这个公式中,把十三亿人口作为“分母”,再把任何巨大的经济成就作为“分子”来计算,其结果都将是少得可怜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美国一个农民的土地搬到中国来,能满足几百户中国农民的耕种和居住。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口巨大的“分母”之上,中国的所谓“地大物博”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国土面积似乎与美国一样大),但在经济上是不真实的。换句话说,按照人口来计算,中国的自然资源是极其匮乏的;而生存环境更是人满为患、不堪重负,社会处理和消化垃圾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人们浪费资源和制造垃圾的“本领”。

因此,中国必须要倡导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小康”型的、勤俭型的、节约型的;而不是“大康”型的、豪华型的、浪费型的。

就拿汽车来说吧。过去许多城市限制小型汽车上路,鼓励大家开大排量车、高档车。现在认识到了,中国的交通资源和能源都是很有限的,发展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才更符合我们的国情。

过去一提到市场经济,就以为不要宏观调控了。现在看来,对于资源缺乏、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条件不成熟的中国来说,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概念,应当恢复和明确“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提法。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去,而是要强调和发挥政府在保护资源和维护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绝不允许人们去追求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畸形发展;那样的发展,不仅不是“硬道理”,而且是完全没有道理。

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一句从“共产主义社会”的注释中抹掉吧!代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提法,也许更好些。

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科学、理智与和谐的社会。

所谓“科学”,就是要坚持科学创新,重视素质教育;

所谓“理智”,就是要坚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资源;

所谓“和谐”,就是要坚持环境友好,实现共同富裕。

这也许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模式吧。

 

 

200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