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说“飘”
年轻时,翻看过几页美国小说“飘”。觉得似乎是一本言情小说,没什么意思,就放下了。现在退休在家,看网上说此书还不错,而且与美国南北战争有关,就又把书翻出来。看过之后有了兴致,又买来小说改编的影碟“乱世佳人”,重温了一遍。
下面,我就谈谈一些观后感,算是一种文化消遣吧。
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
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本谈情说爱的小说。书中的主角有四位:思嘉与瑞德夫妇、媚兰与希礼夫妇。主要情节是这样:
媚兰与希礼宣布订婚,但思嘉小姐却暗恋着希礼。为了报复,她违心地先后嫁给了三个男人。其实,这三个男人都是爱她的,尤其是第三任丈夫瑞德。但是,思嘉小姐却在玩弄感情,执着地追求希礼的爱情。最后,她发现希礼并不爱她,而她与瑞德才是最合适的。但是,她的感悟太迟了,当她设法挽回瑞德的爱时,伤心的瑞德却随风而去——飘走了。
这似乎是一段伤感的爱情故事,网上也有些女性网友,把这篇小说当作是自己从少女走向成熟的“教科书”。但是我要说,这种读后感是粗浅的,表象的。因为,该书描绘的故事发生在1861年以后的南北内战时期,书中的主人公都是美国南方种植园主的后代,他们的爱与憎,强烈地反映出对北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抵制,和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固守。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作生动的美国史料来看,就像把《红楼梦》当作一部中国封建史来读一样。
美国南北战争的写照
“飘”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861年4月,地点在美国东南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以南的一个棉花种植园。这个地区也是黑奴制度根深蒂固、贵族势力最为顽强的地方。大家知道,美国的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之间,而“飘”的故事恰恰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并一直延续到了战后的70年代初。可以说,作者是以这场内战前后十几年的过程,作为小说历史背景的。
如果我们透过小说表面“谈情说爱”的面纱,就不难看到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战争硝烟,扑面而来。比如,当思嘉和媚兰刚刚结婚没几天,她们的新郎就应征入伍而去,一个很快死在了前线,另一个做了北方军的俘虏。又比如,战火迅速蔓延到了亚特兰大和思嘉家乡的种植园。城市瘫痪了,种植园里的黑奴们都逃走了,留下的只有荒芜的棉花地。再后来,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北方佬”政权解放了黑奴,还成立了保护黑人自由的机构,甚至开始镇压迫害黑人的“三K党”!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小说似乎是在描写思嘉如何把爱情从希礼身上转向了瑞德,但是小说中的希礼是个完全不懂商品经济的古板绅士,而瑞德却是个精通商业、航运、金融、贸易和房地产的“投机商”。思嘉的“情变”,与其说是个人恋情的变化,不如说是在时代变革中人生观的改变。作者实际上在告诉读者:时代变了,固守南方的旧制度是没有前途的,必须迅速适应北方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否则就没有出路。
从本质上说,美国的南北内战是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主争夺廉价黑人劳动力的斗争,是工业与农业的斗争,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与奴隶制度的斗争。据查,马克思也曾说过:“美国内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两种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陆上一起和平相处了。”
那么,这两种制度曾经“和平相处”过吗?
美国独立战争与中国辛亥革命
不错,美国南北两种制度也曾经“和平相处”近百年的时间。在十八世纪中叶,当北方的工商业主与南方的种植园主联合反抗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时,他们是相互团结、一致对外的。但是,当美国的独立战争获得了胜利,并促使北方的工业和南方的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矛盾就来了。一方面,他们开始争夺美洲西部的大片良田沃土;另一方面,北方的工业发展需要南方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这就提出了一个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度的问题。
如同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在推翻清朝统治和帝国主义殖民制度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曾经得到了一些军阀势力的支持。但是,当革命成功以后,各路军阀就反过来与孙中山的政府争夺地盘,妄图建立各自的独立王国。为了消除军阀的割据,中国的北伐战争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而美国消除奴隶制度的内战是从北方向南方展开的,也可以称为“南伐战争”。小说“飘”,恰恰是通过南方奴隶主女儿思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这场战争的。她虽然不理解和反感战争,仇恨“北方佬”的“南伐”,甚至还亲手杀死了一个闯进她家的“北佬”。但是,她在“新政权”的逼迫下,不得不容忍“北方佬”的占领,开始迎合他们,甚至与他们做起生意来。
小说还生动地揭示出了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斗争史。原来,所谓共和党,最初是由北方的工商业主组成的;而所谓民主党,则是由南方的种植园主组成的。前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后者代表奴隶主阶级。在南北战争结束以后,两个政党之间的斗争,就开始转入了竞选政府席位的阶段。可见,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史,也存在一个从武装斗争向议会斗争逐步演变的过程。对于这一点,小说的后半部分中也有生动的描述。
人情社会与金钱社会
过去我们常说,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遇到什么问题,往往习惯于找关系,托人情来解决。而美国则是金钱社会,六亲不认,动不动就花钱找律师,打官司。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也并非如此。从小说“飘”中可以看出,十八世纪的美国南方,也是很讲亲情、友情的。例如思嘉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在亚特兰大开了个杂货铺。但是思嘉发现他并不怎么赚钱,一看账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很多人买了东西长期赊账。她催促丈夫去讨债,但丈夫为难地说:都是老熟人、老朋友,战争让人们一贫如洗,我怎么好意思去逼他们呢?又比如,思嘉的第三任丈夫瑞德很会做生意,更善于在内战中发“国难财”,尽管他屡屡通过北方军队的封锁线,为南方送来了欧洲的名贵商品,但还是被人们斥为“奸商”、“叛徒”。
可见,在美国南方没有完全进入商品社会时,那里同样是人情社会。后来,随着北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侵入,南方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商品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思嘉也在朝思暮想建立自己的企业,多办几个木材厂,还要搞一座旅店,搞多种经营。用她的话说:“金钱是最重要的!”所以,她迁居亚特兰大后,很快忘记了父母的教诲,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敢和男人抢生意的女强人。
几点启示
1)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可以说,她是听着老人们关于南北战争的故事长大的。据说她用了10年的时间撰写了这部小说,而且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这部小说绝不仅仅是在描写爱情,思嘉的爱情经历只不过是一条线索,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发生在南方的战争和社会变迁。就像是北京的冰糖葫芦,南北战争的推演是供读者品尝的山楂果,而思嘉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是串连山楂的竹签而已。
2)小说“飘”的英文书名是Gone with the wind,直译过来是“随风飘逝”的意思。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随风飘逝了?这股强劲的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很明显,这股风来自北方,它吹散了南方奴隶制度和贵族“田园诗”般的生活,也吹散了思嘉对爱情的憧憬。
3)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的旧模式和旧观念已经被改革浪潮席卷而去,“产品经济”已经被商品经济取代,中国大陆也开始从人情社会向“金钱社会”转型。所不同的是,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要比当时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规范的多。然而,人们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和痛苦,他们的价值观不得不“随风飘逝”而产生的彷徨,却与思嘉小姐的感受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