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浅析

 

一、什么是资本:

资本大概可以分为:

(1)产业资本——比如:耕地、厂房、机器、设备、科研手段、库存商品、流动资金等。因此,产业资本往往以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不同形式存在。

(2)商业资本——比如:商品、物流、交易手段、流动资金等。

(3)借贷资本——为获得利息而放贷的货币资本。

(4)虚拟资本——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或亏损)的资本。比如:股票、债券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债券称为“幻想的资本”,把股票成为“欺诈的东西”。

(5)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国际上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金融衍生品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金融衍生品,应该归类于虚拟资本。

 

二、问题出在哪里?

此次金融风暴开始于美国。格林斯潘把这次危机称之为“百年一遇”,似乎比美国1929年的那次危机还厉害。

现在专家们对此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似乎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是房地产的泡沫引起的,泡沫通过“次贷”(即二级贷款)传染给了欧洲和世界各地。也有人说,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不管是“次贷”还是“金融衍生品”,大概都属于虚拟资本的范畴。换句话说,似乎是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出了问题。

虚拟经济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专家们的解释很多。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解释: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而运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和范畴,比如网络化的经济活动等。虚拟经济环境的扩展,为虚拟资本的运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如果说此次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的运作,那么我们也应该对虚拟经济的问题进行反思。

在马克思在世的时期,虚拟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还没有明显地超越实体经济而独立地发展和运行,更没有出现今天那么多的“金融衍生品”和“泡沫”。因此,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虚拟经济的问题,谈的并不多。

而今天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并且出现了两者发展的严重失衡,这是出现所谓“泡沫”和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从深层次来看,此次危机反映出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是无法“自我修复”的。大家知道,实体经济是有形的(比如现货买卖、项目投资、劳务出口等),它比较容易被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如WTO)所控制,因此风险比较小。但是,虚拟经济却不同,它多以无形的手段和方式来运作,比如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因此无论是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都很难监控。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虚拟经济严重失控的结果。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样,也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则属于上层建筑。如果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完善,大大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就必然会出问题。这才是出现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建立多元化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对此,欧盟已经提出要改变“以美元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并且摆出了要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架势。在亚洲,“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也加紧磋商,提出建立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平台,共同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冲击。

不难看出,以美国“一国独大”为特征的经济格局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一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即将出现。

 

三、难道实体经济没有问题吗?

如果仅仅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虚拟经济的话,似乎就回避了一个问题——难道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实体经济没有关系吗?

我看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我的理由是:第一,美国长期以来把大笔的钱花在了战争和对外扩张上面,国库自然会空虚。第二,美国人习惯于借钱过日子,即使没有钱也要买车、买房、过富裕生活(有人说,美国老太太是先住好房子再还钱,而中国老太太是先存钱再买房)。所以,美国人看上去很富有,其实是负债累累。他们的富裕不过是表面上的“虚胖”,美国的繁荣是靠吸吮全世界的资源和资本才得以维持的。据报道,美国的一些地区由于缺粮食,已经开始发“粮票”了(如果是真的,倒是很好的收藏品)!

可见,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反映,只不过危机的爆发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而已。

 

四、看看马克思怎么说?

现在美国政府拿出钱来,挽救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人说,美国在用“社会主义手段”来应付危机。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总统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新政”,挽救了“大萧条”中的美国经济,而且还推出了不亚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当时也有人批评罗斯福,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看他有些“冤枉”,应该“平反”(他绝不是共产党)。

所谓“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戏说”。因为美国人的理念是崇尚“自由资本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对于这个错误,格林斯潘已经做了自我批评),任凭市场经济按照自身的规则和机制去发展和自我修复。在这一点上,欧洲多数国家的市场经济,则显得要“保守”一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要多一些。比如,“二战”结束以后,法国就在政府的干预下,连续实行了几个“五年计划”,有效地恢复了经济,类似于我国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的做法。

事实证明,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酿成了经济领域的无政府状态的出现和蔓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激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这个矛盾,不可能放弃“生产社会化”,而只能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此次美国政府采取“国有化”的手段(尽管可能是暂时的),购买问题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股份(即不良资产),也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部门和领域,控制在国家的手里,让私人资本的运作处于国家的监督之下,从而避免社会经济秩序的无政府状态的蔓延。

基辛格博士似乎也意识到了改变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迫切性。他最近表示,格林斯潘的错误在于,他过分相信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否定了政府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目前国际经济秩序所能承受的范围,必须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要改变目前美国过度消耗资源和借债过多、存款太少的状况。

大家的讨论似乎又回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去了。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的形成,就是资本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是“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最有效的工具”。“信用制度固有的两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信用制度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见《资本论》第三卷,P499——P686

这就是说,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所谓“次贷”和“金融衍生品”惹的祸,但在根本上是由于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经济制度所造成的。事实再一次证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正确和科学的,他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而且也预言了它将被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代替。

 

五、中国如何面对?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和应对?

(1)不要盲目“接轨”。与国际“接轨”,要克服盲目性,接不好就会“见鬼”。有人主张趁西方金融公司破产之际,我们也来个“抄底”买进,可以赚上一笔。我看还是谨慎为好,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很有限,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去冒风险。

(2)要研究和正确对待虚拟经济。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出现,说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而就产生了“泡沫”和假象。虚拟经济的泡沫,不仅会掩盖实体经济的潜在问题,而且还会反过来危害实体经济。因此,对于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的运作,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监督、管理制度。

(3)要调整内外两个市场的比例,努力扩大内需。在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和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尤其在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和促进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以后,扩大内需的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前景广阔的。

(4)要倡导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反对投机暴富。现在不少人不愿意靠勤劳致富,总希望靠“运气”,靠投机,一夜暴富。比如,花几块钱就梦想摸到一张几百万的彩票。有的人因此就挪用公款去下赌注,结果是人财两空。要让人们认识到,搞股票之类的虚拟资本的积累,虽然容易赚钱,但它却会让人失去理智而变得“疯狂”。说到底,资本主义就是让人为了赚钱而“疯狂”和贪婪的制度,而社会主义才能让人回归理性。

(5)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改革。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与金融活动基本上是以美元为基础的,这就让美国占了很大便宜。尤其当美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就会迫使其他国家为美国“买单”。因此,建立国际货币多元化新体系,势在必行。

(6)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面对世界金融风暴,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停下改革开放的脚步,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但是,我们也应该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防止出现“自由资本主义”的倾向。要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两只手”的相互制约作用,不可偏废。

(7)走中国人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既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也不能回到过去“大锅饭”的计划经济年代去。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从国情和民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以上仅仅是一个退休者的所思所想,供读者参考。

 

                                                                                                          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