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文化自信

 

         今年七月一日习近平在纪念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口号,这似乎有些不寻常。

         过去,我们是讲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什么还要增加一个文化自信?这个文化指的是什么?

 

一、这个文化首先包括中华传统文化

 

         如果从广义上讲,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习近平所讲的“文化自信”当然也可以包括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自信,例如我们过去搞的“两弹一星”,还有我们今天在航天、高铁和网络技术方面的成就等。但是,我觉得这里讲的“文化自信”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而言的。为什么呢?我的理由是,由于“文革”把我们的思想搞乱了,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度只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放松了精神文明的提高,不仅出现了腐败和社会道德的丧失,而且把过去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难怪国外媒体讽刺我们中国人是“没有信仰”、“没有宗教”、“没有自尊”、“崇洋媚外”的“暴发户”!

         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国内外反共、反华势力千方百计地歪曲和否定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俗话说,要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要灭其史必先灭其文化。可见,中国要前进就必须不忘历史,尊重历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从社会科学的范畴来看,历史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集中反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几个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克己复礼,仁爱谦逊,礼义廉耻。过去我们对儒家思想封建主义的一面做过批判,现在看来儒家思想中许多合理和积极的部分值得我们弘扬和继承。(周恩来总理无疑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

         过去我们以为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好,好像就是“折衷主义”、“合稀泥”,这是一种误解。“中庸”其实是主张“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不搞极端主义。现在我们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往往采取客观公正立场,反对极端冲突,通过谈判协商的途径解决问题。这就是“中庸”,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当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补充更多先进的文化内涵,例如法治文化、网络文化等。不过,把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与道德底线,仍然是可行的。有人说,我信仰佛教、道教或其他宗教,不能信仰“孔教”或“儒教”。其实不然,不管你信什么教,继承儒家思想都是不冲突的。因为儒家文化不是宗教,它是一种哲学。同时,儒家文化不崇拜鬼神,没有宗教的戒律限制,而仅仅是研究和教导人们如何做事做人,服务于社会。

 

三、中华文化的宗教内涵

 

         人们往往把中华文化概括为“儒释道”。其中的儒家思想我们说过了。其他的“释”就是佛教,“道”即道教(或者说道家思想的宗教形式),读者都很熟悉。

         先说佛教,它起源于古印度,后来流传到东南亚、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历史学家范文澜对于藏传佛教的兴起曾经说过:“这个新形势,从长远处看,吐蕃(西藏)阻止武力传教的大食(阿拉伯)东侵,使汉族文化免于大破坏,又为后来回纥(少数民族的一族)西迁,定居在天山南北作了准备,对中国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摘自成都文殊院“空林佛教”2016年第一期)

         在历史上,伊斯兰教的入侵使印度佛教被消灭。但是,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播,避免了佛教、道教乃至中华文化受到破坏。可见,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有贡献的。

         那么,佛教没有影响和破坏儒家和道家思想吗?没有,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不奇怪,因为佛教是主张无神论的宗教。同时,它的教义与道家和儒家思想很接近,因而可以和平共处,相互借鉴。

         例如,佛教主张无常、无我,认为人们应该敬畏大自然,不要执著于物欲和生命,这与道家和儒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哲理是相通的。所以,儒释道三者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它们长期以来相互融合的结果。

         从表面看,儒释道都有寺有庙,有偶像供人们膜拜,但是这三者都不认为是神灵创造了世界,因而都属于无神论的(至于人死后“升天”或“轮回”之说,也并非是把人神化为造世之神)。同时,中国在历史上没有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这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有益处的,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睦相处。

         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曾经利用宗教来麻痹和奴役人民,并且在儒释道和其他宗教中加入了一些迷信的、虚构的“私货”,以便他们欺骗信众,反对社会进步。所以我们需要对于宗教加以改造,正本清源,提倡真善美。前不久一位香港的假“活佛”为电影明星举办“坐床”仪式,制造假象,误导社会,影响很不好。而在中国大陆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教“商业化”现象,利用民众拜神求子、考学、升官发财的心理,大敛其财。所以,我们今天所提出的文化自信,包含着净化文化环境,倡导真善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科学、理性与和谐境界的任务。

 

四、文化自信是民族兴盛的保证

 

         对于中共来说,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是执政的基础;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文化自信则是爱国和树立公民意识的基础。老百姓可以不关心什么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者制度自信,但是对于蕴含着爱国、忠孝、诚信、守法和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现在出现一些怪现象,例如老人跌倒没人敢去扶,酒店员工盗刷客户银行卡信息,政府部门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视而不见,微信上传播的信息充满谣言和假新闻。这些有悖社会公德的现象都是我们远离了优良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当然,我们不拒绝借鉴和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必须防止盲目效仿和引进西方文化。

         应该认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对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补充,而且也为执政党提供了积极的、接地气的群众思想基础。换句话说,没有文化自信,其他三方面的自信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什么中东、北非会有那么多难民离乡背井,逃往欧洲?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文化和信仰被破坏,他们的民族自尊和历史被否定,他们的制度和领袖被推翻,他们的爱国心和自信心丧失殆尽。这就是西方推行所谓“毁文化、否历史、灭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

         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之所以能够几千年不断,一方面是基于秦始皇以来的历代皇帝坚持国家统一和维护传统文化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睦邻互惠、和平共处的宽阔胸怀。(郑和七下西洋却没有建立一块殖民地就是一例)

         按照马克思的学说,人类社会终将走向“无阶级”、“无政党”、“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消除了阶级和阶级矛盾之后,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动力将源自哪些社会矛盾呢?我看,民族矛盾将会成为主要矛盾之一。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都曾指出,解决民族矛盾要比解决阶级矛盾更加复杂和长期。

         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新完善,使之成为全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不仅是阶级社会阶段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需要,而且也是未来进入无阶级社会后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