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印度不容易
我去过不少遥远的国家,却没到过邻国印度。听说2016年被定为中印两国的“旅游年”,于是随着北京国旅的一个“深度游”团在印度游览了八天。
我们的行程路线是这样的:
北京至新德里(7小时),然后乘旅游车5小时到斋浦尔(参观皇宫和古堡等)。从斋浦尔乘车至阿格拉(参观泰姬陵)。从阿格拉乘火车和汽车,到达占西和克久拉霍(参观爱神庙群)。从克久拉霍乘飞机到达瓦拉纳西(参观恒河边信众祭祀与洗浴活动,参观鹿野苑等)。最终乘坐一夜火车回到新德里(参观甘地陵园、莲花庙、印度门、政府大道等)。
图片:游览路线图
下面根据印度导游库玛先生的介绍,从几个方面概括一下印度的情况。库玛毕业于印度瓦拉纳西大学中文系,并在中国工作过几年。对于我的问题,他有问必答。也许他的介绍与一些资料讲的不同,但这也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在文字介绍的同时,我会选用此行拍摄的照片或明信片供您参考。
照片:印度导游库玛与我的合影
一、印度的宗教和历史:
在印度信奉印度教的民众占人口的70%以上,其他则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库玛就是印度教徒,他说印度教已经有6000年的历史。他带我们参观了印度教的寺庙,在寺院内分别供奉着“湿婆”(MAHESH即SHIVA)和“毗湿奴”(VISHNU)的神像。其实他们都是男性,为什么称“湿婆”呢?其实是英文SHIVA的译音,可以说是误译,应该译为“湿伯”还差不多。还有一位神俗称“四面佛”或“梵天神”(BRAHMA),也是男的。以上三位被称为“印度三神”,被分别供奉在不同的寺庙里。
照片:湿婆的塑像
库玛介绍说,这三位都是“主神”,不过他们的职责和作用不同。“湿婆”具有生杀大权,“四面佛”是守护神(尤其保护女性,所以妇女更崇拜他),而“毗湿奴”则负责管理社会。在印度教信徒中,他们分别崇拜自己信赖的主神,这种“主神”多元化的情况是印度教的一个特点。
明信片:“印度三神”
印度是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库玛说,古代印度的地域很大,疆土曾经涵盖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区,后来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雅立安人等侵入,再后来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人又先后进入。因此,就出现了多种宗教冲突的情况。由阿富汗进入印度的突厥化蒙古人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伊斯兰教曾一度占据上风。后来英国人通过战争在印度实现了殖民统治,把印度带入了近代社会。
由于印度的历史充满了“外族”的侵入和占领,所以在印度很难找到一本像中国“史记”、“汉书”那样的史书。据说,玄奘所撰写的关于印度的记载,成为了记录印度古代史的唯一文字资料。
图片:印度历史图解
二、佛教与印度教的关系:
下面我们要进入一个有趣的话题。我曾经两次去西藏旅游,也在西安参观过供奉玄奘译作佛教经书的大雁塔。在我的印象中,佛教与印度教都是印度的宗教之一,而佛教甚至一度比印度教更加盛行。这次听库玛介绍才知道,佛教的历史仅有2000多年,它属于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的印度教后来产生了三个分支: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大家知道,佛教是古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创建的。他创建佛教的原因,是由于看到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所以才希望创立一种可以普渡众生的新教。
在瓦拉纳西,我们参观了鹿野苑。这里既是释迦牟尼首次讲经布道的地方,也是玄奘在印度居住、学习和讲经的地方。
照片:玄奘居住和学习的地方
在印度教的佛塔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打坐和站立的形象雕刻在众佛之中。这也说明,释迦牟尼既是佛教的创建者,也曾是印度教的信徒。库玛说,从印度教的角度看,印度教的主神曾经“轮回”下凡到人间二十四次,每次下凡都要取一个不同的名字。其中有一次的名字就是释迦牟尼。可见,释迦牟尼与神的区别在于,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真人,而神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教是“有神论”,而佛教是“无神论”的。同时,印度教是维护种姓制度的,而佛教则主张众生平等,只要潜心修炼和行善任何人都能超度成佛。因此,佛教也是对印度教的异化和修正。)
三、印度的种姓制度:
大家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很严格的。它分为四个从高贵到低贱的种姓: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人或政府公职人员)、吠舍(平民)和首陀罗(贱民)。
明信片:印度斋浦尔的一个贵族家庭(1875)
库玛介绍说,在以上四个等级中又会分出一层一层的等级。换句话说,在每个种姓中又存在上中下的不同等级。不同等级之间是不能通婚的,尤其高贵的女子是绝对不能下嫁给低种姓男子的(电影《流浪者》中的丽达和拉兹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他们的恋爱必然会遭到反对)。在首陀罗中还有一种“不可接触的人”(UNTOUCHABLE),属于下等中的下等人,大概连搞卫生,扫厕所的活儿都不能干。不过,库玛说,现在这种情况在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看重能力和创业的本领,而不是出身的贵贱。现在软件业和电子产品在印度十分发达,只要能够掌握技术赚到钱,就能得到好的工作机会。
四、印度的教育与社保:
库玛告诉我,在印度已经基本解决了全民教育问题。即使是在农村,孩子也能有学上,并且可以读到中学毕业,学费低廉。不过,有钱人还是喜欢把孩子送进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我问库玛读大学的学费要多少,他说每年只要5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50元)。但是他读的是公立大学,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考试,收费很低。如果去上私立大学,费用就高了。
照片:在街上碰见的学生很有礼貌
很凑巧,和我们乘同架飞机来印度的有一群北京师大附中的孩子,他们是来印度进行校际交流的。这些孩子的英语都不错,可以直接与印度孩子对话。不过,印度孩子的英语水平大概会更好一些。
至于社保方面,在印度的农村和城镇也普及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每人每年缴纳300多卢比就可以享受每年20万卢比(人民币2万)的医疗保险。另外,每人每月缴纳40卢比,退休以后就能领取每月5000卢比(人民币500元)的养老金。对于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
五、环境、人口与住房:
我问库玛,印度的人口是怎么统计的?是按照户口吗?他说,印度人没有户口!令我感到意外。不过,成年人都有“选举证”,这就是人口统计的依据。如果你迁居到另一个地方去工作,那么你必须在新的居住地更换新的“选举证”,并且要同时登记你的家属人口。
照片:导游库玛的“选举证”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库玛说印度有3000多个民族!不过,他所说的民族涵盖了种姓的分类。换句话说,在不同的邦和地区,不同的种姓构成了不同的民族。在印度三十几个邦或属地中,只有十几个邦的母语是印地语,其他邦均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一半以上的人口需要从小学习印地语和文字,同时还要学习英文。仅此一点,我们中国人就要感谢秦始皇爷爷了!如果没有他当年统一了中国的文字,我们今天的孩子不知道又要增加多少学习任务哩?
在印度,我们确实看到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好,可以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请看我在不同城镇拍摄的几幅照片吧。
照片:好一些的房子很可能是旅店
库玛说,在印度万物都是神。不仅山河是神,所有动物和人都是神,所以需要尊重。因此,在印度有80%的人口是素食者,甚至很少有人抽烟,喝酒(烟酒在印度的销售是严格限制的)。为什么印度人吃素呢?库玛解释说,如果吃肉的话,人的身体就会不干净,人的脑子就会不清楚。看来,不管印度教是否是迷信,但对于人们的身体还是有些好处的。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喜好大鱼大肉,抽烟喝酒,是否应该改进一下?
六、泰姬陵:
泰姬陵确实很壮观,是世界著名的古迹。不过,它并不是印度教风格的建筑,而是伊斯兰教的庙宇。在前面我们谈到,从阿富汗进入古印度的突厥人后裔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其第五代皇帝为了纪念他的爱妃,建造了泰姬陵。我们在那里观赏了表现那段历史的歌舞剧,才具体了解到那段历史故事。
照片:泰姬陵
照片:泰姬陵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
七、爱神庙群:
位于印度中部的爱神庙群也是闻名天下的。有人认为这些表现性爱的雕塑过于色情,不过在世界各地类似的“生殖崇拜”古迹并不少见。我们在西藏也可以看到不少所谓的“欢喜佛”,看来也是来自印度教的模板。
照片:爱神庙
照片:爱神庙的雕塑
八、恒河祭祀活动:
有人说,不到瓦拉纳西看恒河祭祀活动,等于没有到过印度,确实如此。我们在凌晨到达恒河边,乘船观看了祭祀活动、信众洗浴,以及死者的火化。我们的几位年轻旅友很好奇,提前一晚自行到河边去拍照,结果被当地人罚款,不得不从摆着死尸的小巷逃回旅馆,把他们吓的够呛。看来,我们到异国他乡旅游,还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不要乱拍照(火化场面不允许拍照)。
照片:恒河边的祭祀场面
照片:清晨人们在河边洗浴
明信片:死者在河边火化后,顺水而下
我在印度一路上没有看到坟墓。到了恒河才明白,印度人崇尚火化,不留骨灰。相比我们中国人“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我觉得我们还不如印度人想的开。
九、我的反思:
库玛在开始接待我们时就说,他信奉印度教。印度人的特点是心态平和,不攀比;不管是穷是富,都不抱怨。印度人互相尊重,因为他们不仅把别人看作神,也把自己看作是神。
我问库玛,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会不会吵嘴打架?他回答说,印度人很少吵架,发生交通事故也不找警察,往往私了,因为大家都有错。相对而言,中国人的“火气”就大多了,什么小事也要争个你高我低,动不动还会大打出手,闹出人命来。
照片:印度的地毯小作坊
印度的企业都是私营的,绝大多是都是小作坊,条件差,生产能力不高。无论是工业、农业或者房地产都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这无疑制约了印度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在“二战”结束时,由于中国所经受的战争创伤比印度严重,加上英国在印度经历了百年的殖民化经营,所以在铁路建设、金融体系、工业基础、人才培训和市场法规等方面要比中国具有优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差不多。然而,经过我们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印度的经济已经落后于中国,尤其是基础设施还处于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是走对了。当然,我们也出现了贫富差距,但是印度的贫富差距更大。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他们的贫富差距是制度性的。而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的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和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
我曾经问过库玛一个问题:你们相互之间能够保持友善相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是否与信奉宗教有关?库玛否认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得益于教育的原因。由于印度的教育保持了东方人的传统,重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所以印度人待人诚恳,讲信誉。库玛说,印度的穷人家庭几乎没有闹离婚的,富人家庭的离婚率也不超过10%。而印度的老人基本是由儿女赡养的,库玛本来在中国搞中印贸易很挣钱,但是由于父亲有病就回国搞旅游了,可见印度人很孝敬老人。所以,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维系了印度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之他们把一切生命视为神,所以他们的和谐社会还涵盖了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理念。印度人把恒河视为圣河,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河水流向印度洋,实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照片:甘地陵墓
在参观新德里的甘地陵园时,库玛介绍说,甘地是在印度独立后不久被一名宗教极端分子开枪打死的。原因在于甘地主张不同宗教之间的宽容与让步,激怒了印度教的信徒。库玛补充到,甘地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全世界都是一家人。我想,甘地的思想和牺牲也是印度社会迎来和谐景象的原因之一吧?
我去印度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佛教是如何起源于印度的,二是看看印度的种姓制度如何能够与现代社会并存?要弄懂这些问题八天的时间太短,然而我却看到了一个并不富有,但却“自我感觉良好”的印度。正像库玛所说,印度人无论贫富都很满足。那么,为什么印度人的生活水平不高却感到满足,而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于他们却还牢骚满腹呢?这就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问题了。
印度人(包括我国的西藏人),他们确实把宗教作为了信仰。而我们内地中国人曾经把“共产主义”学说作为信仰,今天这种信仰动摇了,甚至消失了。然而,新的信仰却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当我们认为印度人“迷信”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到底是什么?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