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不断的同学情
我们班的同学,是在1959年进入北京三十五中初中部的(当时是男校);1962年有60%的同班同学一起升入母校高中部,又在一个班学习。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讲团结、讲互助、讲情义。这种良好的集体氛围也影响了其他高中入学的新同学,所以在毕业之后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高三3班一直没有“解散”,几乎每年都要组织集体活动。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新旧社会的更迭把我们从全国各地聚拢到北京。在我们中间,30%的人原籍在北京,17%的人原籍在河北,还有来自山西(3人)、辽宁(3人)、江苏(3人)、山东(3人)、福建(2人)、浙江(2人)、湖北(2人)、上海(2人)、黑龙江(2人)、天津(2人)和四川(1人)等不同原籍的同学,共占全班的53%。
按照出生年月统计,有30%的同学出生于1945年,有60%的同学出生于1946年,1944年出生的一人,1947年出生的四人。
在我们中间,子孙最多的要属张亚林,他已经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真让人眼馋。
1996年春节期间,我们有三十多位同学(包括初中的部分同学)一起回到母校,共同度过我们的“五十大寿”。更荣幸的是,我们还请到了当时已经八十高龄的老校长朱丹、以及从初中到高中的所有班主任,一起参加了我们的生日聚会。
2006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赶到了一起,我们又一次相聚母校,共庆“双节”。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的“六十寿辰”共同举杯。我们高一时的班主任岳正路老师闻讯赶来,他同时作为“校庆办”的负责人,代表母校向我们表示祝贺。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为他即将到来的“七十大寿”衷心祝福!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抗战胜利前后,又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长大,因此是幸运的、幸福的。然而,我们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动乱”的磨难,所以也有过不幸。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时,国家正逢人才和知识的匮乏,青黄不接。而我们,凭着在中学所学到的知识和一颗无私奉献的心,用我们中年人坚实的臂膀,搬开了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推启了尘封千年的闭关锁国之门。
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继承着前辈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身躯当作铺路石,把孩子们送上了新的征程。
今天,我们终于到了退休的年龄。然而,母校永远是我们的家,我们还依然年轻,再过十年我们要回来,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要回来!
我们永远是三十五中高三3班的学生!
2006年10月
中秋节照片集锦:
1、
班主任岳正路致辞
2、
班长恽阮在回顾往事
3、
韩秀峰同学在展望未来
4、
黄方毅同学是政协委员
5、
马永昌同学是歌唱演员
6、
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课堂
7、
母校为我们准备了午餐
8、
李大钊曾经是母校的校董
9、
世纪碑前
10、 我们曾在教学楼前留下毕业合影
11、 我们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