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摘录

 

《邓小平时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经过十年的研究而完成的这本书,浓缩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和邓小平的历史。用他的话讲,他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然而,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具有可读性。

但是这本六百多页的大部头,也许会让忙碌的人们失去耐心。于是我想,把其中的一些段落摘录出来,既可大致做个介绍,也能节省读者的时间。

下面,我就按照该书的前后顺序,摘录如下。为了便于理解,我附加了小标题,所录内容完全摘自原文。          

 

20135

 

 

1、    赴法俭学

 

1920年,当16岁的邓小平登上一艘从重庆开往上海的汽船,开始他赴法之旅的第一段旅程时,他是84个勤工俭学的四川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邓小平在施奈德军械厂时,被分配的工种是用大铁钳把烧红的大钢块从喷着火焰的鼓风炉里拖出来。邓小平当时还不到17岁,只有一米五的个头,他干了3周便离职而去,回到巴黎另寻工作。……想办法进了附近的夏狄戎学院念书。然而他的钱并不够用,3个月后便又回到了哈金森橡胶厂。3月份他第二次离开该厂后,工厂档案的记录中说,他“拒绝工作”,“辞职不干,不再雇用”。

邓小平最后一次学习机会落空后,便投身到激进事业之中。在第二次回到哈金森工厂时,他就在附近的蒙塔日加入了由秘密的中国共产主义者的基层组织成立的学习小组,其中有不少人是在重庆预科学校的同学。

刚到巴黎时,邓小平在周恩来领导下的支部里干一些杂活。他的主要工作是印刷该团体一份10页的小报,邓小平擅长写字和刻板,因此得了一个“油印博士”的绰号。(P36P39

 

2、    赴苏学习

 

邓小平于1926117抵达莫斯科,两周后进入中山大学一班。……在苏联学习时,苏联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体制,仍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这种政策鼓励小农、小工商业甚至较大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则致力于发展工业。苏联也请外国人来投资。跟当时另一些人一样,邓小平认为这种经济体制——在共产党的控制下允许私人企业和鼓励外国投资——能推动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更快地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即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类似于邓小平1949年至1952年在西南局当政时实行过、后来又在1980年代再次采用的政策。(P40P42

 

3、    江西起落

 

在后来所谓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第一落”中,他被撤销了会昌县委书记一职,并和三个同事(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谢唯俊和古柏)一起受到严厉批评,后被派往外地以示惩罚。邓小平受到严厉指责,被称为“毛派头子”,甚至他的第二任妻子阿金也加入了批判他的行列,和他离婚,嫁给了批他的人之一、在法国时就和邓相识的李维汉。(P46

 

4、    抗战之后

 

抗战之后,邓小平成了中共在晋冀鲁豫边区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在年轻人中寻找和培养有前途的共产党组织人才,其中有两个人,赵紫阳和万里,在1978年以后发挥了重要作用。(P50

 

5、“大跃进”

 

“大跃进”进行了一年后的1959年夏天,邓小平在玩儿台球时不慎滑倒摔断了腿,医生的诊断是他几个月内难以恢复工作;有些知情人认为,邓小平这是有意避开会议,因为他知道自己会被要求拥护毛泽东继续搞“大跃进”的做法,他要避免陷入这种处境。

对“大跃进”的普遍不满让毛怒气冲天。例如,刘少奇在1962年的7000人大会上指责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使毛泽东十分气愤。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之后继续和刘少奇一起密切工作,也让毛泽东感到不快。因此当1966年毛泽东批判刘少奇时,也把矛头指向邓小平,说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第二号人物”。(P58P59

 

5、    阶级斗争是纲

 

毛泽东注意到了《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第五稿中令他反感的引文。这个提纲引用毛的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毛看过之后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他说,这样说等于把科学技术看得和阶级斗争一样重要,他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在毛看来“阶级斗争是纲”。邓小平被毛泽东叫去训了一顿后,让负责起草文件的胡乔木去查找出处。胡乔木经核对后发现毛泽东是对的——他从未说过那样的话。(P149

 

6、    抵制文革

 

他要力争以毛泽东最不会反对的方式避免肯定“文革”。他按纪登奎的建议说自己在“文革”期间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毛泽东本人在几周前提到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这句隐喻。

如果邓小平听从周恩来或陈云的劝告,他就要屈服于毛的压力,这也许能避免他下台,但是邓小平没有屈服。

尽管邓小平在当时处境艰难,前途未卜,但到1977年重新上台时,他在1975年与毛泽东划清界限、拒不让步的做法却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P154P155

 

7、    悼念总理

 

在追悼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向精心挑选的5000名与会者宣读了悼词。据经常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当翻译的冀朝铸回忆,很少感情外露的邓小平“读到‘我们的总理’时声音哽咽,停顿了一下。每个人也都在落泪”。(P165

 

8、    失去信任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两次检讨很不满意,在周恩来追悼会的前一天就做出指示说,要把这些检讨 印发政治局,做进一步的讨论。

    他不想单独听邓小平说什么,因为邓小平很容易事后不认账。

    也许对于毛泽东来说,最重要的是华国锋是“文革”的受益者,因此可以确信他不会否定“文革”。(P166P168)

 

9、    天安门事件

 

清明之前的325,“四人帮”控制的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批判邓小平及其“后台”,称还有另一个“走资派”。人人都明白这是指周恩来。在这件事上,“四人帮”理解民情的能力极差,因为这篇试图抹黑周恩来的文章引起了反弹。当年当过红卫兵的人愤怒了,把他们过去在批判江青的对手时学到的本领反过来用在了江青身上。在上海,一大群人立刻包围了报社,要求做出解释。

仅仅4天之后,330,悼念周恩来的第一批花圈开始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另一些大字报表示支持邓小平,还有人拉出一串小瓶子,因为汉语中的“小瓶”与“小平”谐音。

10点半广场上打开了探照灯,再次广播了吴德的录音讲话,要求抗议者离开广场。最后,夜里11点吴忠打电话给吴德,还留在广场的示威者大约只有1000人了,吴德下命令出动民兵。当时逮捕了38人(按后来追查,又陆续拘捕了260余人,先后共拘押388人)。

在政治局开会时,毛远新出示了毛泽东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一首都,二天安门,三烧、打,性质变了”。简言之,运动变成了反革命运动。……毛泽东把邓小平彻底赶下了台。(P170P174)

 

10、  抓四人帮

 

江青曾对她的西方传记作者罗克珊.维特克说:“性爱在最初几次是很迷人的,但能长久使人着迷的是权力。”毛泽东去世后,她曾骄傲地宣布自己是毛泽东最忠实的一条狗。

当华国锋听说“四人帮”在一些会议上告诉他们的盟友1078日或9日会有好消息时,他断定必须立刻采取行动。虽然没有江青正在策划政变的证据,却有另外一些不详的征兆。

抓捕“四人帮”后的第二天,北京大约抓了30名“四人帮”的铁杆亲信。毛远新也被逮捕。(P179P184

 

11、  恢复高考

 

邓小平认为,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已不复存在,因此“出身”不再是问题。他强烈感到,越早恢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入学考试,越能使中国领导层尽快着手改善国家的教育。

1977年和1978年,参加高考者的实际录取率只有5.8%。自中共统治中国以来,大学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学生的因素,录取完全根据 考试成绩。(P208P210

 

12、  谷牧出访

 

考察团的成员本来以为会看到工人受剥削的证据,然而这些国家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之高让他们大跌眼镜。

    原来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落后腐朽的,走出国门一看,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P224

 

13、  五只鸭子

 

第二次是19782月出访缅甸和尼泊尔时在四川停留,当时他与赵紫阳见面,讨论了农村和城市改革问题(在四川时,他曾嘲笑那些说农民养3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5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的人。邓小平说,这种抱着僵化教条不放的人应该开开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P228

 

14、  两个凡是

 

当邓小平15日开始参加工作会议时,会议的焦点已从经济转向政治,而政治风向变成开始批判“两个凡是”。一些党内老领导后来评价说,就像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成为党主席的转折点一样,这次工作会议是邓小平崛起的一次决定性事件。

要求为华国锋和汪东兴此前拒绝纠正的冤案平反,其中最有影响的人是陈云。……陈云还说,康生在“文革”中整了很多党的杰出领导人,断送了他们的前途和生命,虽然他已去世,但仍应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P232P235

 

15、  三中全会

 

任仲夷说,就像遵义会议代表着毛泽东思想对教条主义的胜利一样,三中全会代表着党内民主讨论的优良传统对“两个凡是”的胜利。

“文化大革命”其实是一场“反文化的革命”,它攻击了旧文化,却并没有创造出新文化。(P246P249

 

16、  民主墙

 

由于政府未加限制,人们变得更加大胆,他们开始批评整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政治体制,甚至开始批评邓小平。325,曾经当过兵的北京动物园职工魏京生,也贴出《第五个现代化——民主》一文。

“民主墙”被禁时,普通群众中很少有人敢站出来抗议。虽然党内有很多人坚决拥护邓小平的措施,认为这对阻止“文革”式的动乱很有必要,但是也有一些党的干部,包括许多知识分子,对邓小平的决定深感不安。在于光远看来,邓小平从12月中旬支持“民主墙”到3个月后将其关闭,是毛泽东去世后中国的关键转折点之一。

邓小平说,现在谁也不清楚哪一种民主适合中国,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说明自由的界限。(P255P260

 

17、  输出革命

 

使邓小平感到意外的是,李光耀告诉他,东南亚各国更害怕中国而不是越南。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的一些革命者曾经鼓动、支持东南亚国家的革命。……邓小平回国后,向东南亚国家“输出革命”的事情没有再发生。

中国媒体把新加坡人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但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几周后,这种说法就从中国媒体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被描述为一个在环保、公屋建设和旅游方面都值得学习的地方。(P286P287

 

18、  访问日本

 

日本人听后都笑了起来,因为他们都熟悉徐福的故事。传说中,2200多年前秦始皇派他东渡扶桑,寻找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草。邓小平又说,他所说的仙草,其实是指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秘密。

他从日本之行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抓管理,光抓生产是不行的,还要提高质量。”(P298P305

 

19、  中美建交

 

在美国继续对台售武的情况下,邓小平依然决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同意呢?……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使美国既同中国建交,又停止对台售武。如果他想要关系正常化,他就得付出向美国对台售武做出让步的高昂代价。

中美建交协议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蒋经国是在半夜被叫醒,得知即将发布公报的消息的,台湾人的愤怒一如北京人的欣喜。(P328P329

 

20、  访问美国

 

布热津斯基说,卡特要与中国恢复邦交时,遇到过美国国内亲台湾的游说团体的麻烦,他问邓小平是否在国内也有类似的麻烦。邓小平敏捷地答道,“我也有啊,台湾的1700万中国人就反对。”

当国会议员逼问邓小平中国是否允许自由移民时,邓小平回答说,“噢,这事好办!你们想要多少?一千万?一千五百万?”他说的时候不苟言笑,国会议员们再也不敢追问下去。结果中国得到了豁免,得到了最惠国待遇。

在他停留的大多数地方都有挥舞台湾“国旗”的抗议者,有些地方还有狂热的美国左派抗议邓小平投靠资产阶级,背叛毛的革命。

邓小平……走到围栏前……一个姑娘骑着马飞奔而至,把自己的宽边呢帽递给了邓小平,口哨和欢呼声在人群中响成一片。他们高兴地看到,邓小平像表演一样把他的新帽子戴在头上。他用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结束了中美两国30年的怨恨,也给了他的人民某种许可,让他们和他一起接纳美国的生活和文化……消除中国对西方根深蒂固的抵制。

20年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曾在美国刮了13天旋风。……但是,邓小平通过他所达成的交流计划以及同美国工商界的接触,为稳定的中美关系打下了更深厚的基础,这是赫鲁晓夫没有为苏美关系做到的。(P334P342

 

21、  改革受阻

 

邓小平得到了强大的支持,但对他的抵制也很明显。例如,军队报纸《解放军报》在521的一篇报道中说,许多部队单位抵制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据一些单位说,多达三分之一的军人不支持三中全会精神。有报道说,很多军人拥护华国锋,不是因为他本人的成就,而是因为毛泽东选定了他,因为他们认为华国锋拥护毛泽东的路线方针。城市精英倾向于批评毛泽东,但农村人普遍更愿意接受对毛泽东的崇拜。来自农村的军人尤其喜欢农村的集体制度,因为它给军属提供特殊照顾,很多人退役后有望在农村的集体单位就业,他们觉得邓小平的改革威胁到了这种制度。

为了给新的高层领导人让路,他要清除认同保守政策的政治局成员,首先是华国锋的4个拥护者——汪东兴、吴德、陈锡联和纪登奎。

当这一年稍后名单交来时,邓小平和陈云很泄气,他们看到165人中只有31人是大学毕业。尽管邓小平认为不应把受过教育的年轻干部突击提拔到高层,但他认为,只要他们在各级岗位得到了证明,就应抓紧提拔他们。(P346P351

 

22、  过于乐观

 

邓小平要在10年内从经济上超过台湾和实现统一台湾的目标,事实证明是过于乐观了。然而,台湾在此后30年里取得的经济成就,完全取决于它跟大陆的经济关系,这在1980年几乎没人 能想到。

邓小平逐渐相信,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收入能够翻两番,……当后来看到实现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时,他又悄悄将“收入翻两番”这个说法改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是个更容易达到的目标。但是他提醒民众,中国在未来10年没有财力成为福利国家。(P356P357

 

23、  华国锋下台

 

陈云说,从毛泽东去世直到19773月,华国锋对待老干部都非常粗暴。尤其是他拒绝为197645的天安门事件平反,害怕老干部复出干扰他的统治。

华国锋在没有发生公开权力斗争的情况下下了台。在党的历史评价中邓小平把握住了一种微妙平衡,既对毛泽东给予充分赞扬,以免削弱党的权威,又批判了毛泽东在“大跃进”和“文革”中的作用。(P366P368

 

24、  邓小平风格

 

最初,邓小平也不得不与陈云商讨经济问题,因为陈比他懂经济,且陈的意见在其他领导人中享有很高权威。

他关注新闻,对体育也有兴趣,每周会有一两次请人来他家打桥牌。但是他与牌友、甚至与家人都不怎么闲聊。邓小平有“不爱说话”的名声,即便是在家里。

实际上,有些人觉得与周恩来和胡耀邦相比,邓小平待人就像对待工具,视其是否有用。

他既不心机复杂,也不怀恨报复,尽管也有极少的例外。下属认为他是一个严厉、急切、要求高但讲道理的监工,他们怀着敬畏与他保持距离。他是献身于事业的同志,不是可以违背组织的需要的仗义朋友。

作为头号领导人,他知道仅仅靠法规并不足以让群众服从他——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对法律具有发自内心的普遍尊重的国家,而其部分原因又在于长期以来公民们总是看到领导人在随意改变法律。 ……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需要辅之以人们对最高领导人一定程度的敬畏,以及对于胆敢蔑视权威可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后果的惧怕。

邓小平不会公开迫害批评者,但是对于他认为威胁到社会秩序的人,他也一向毫不手软。他支持判处江青死刑;像王若水、刘宾雁、方励之这些批评中共的党员,哪怕他们做出过贡献,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其开除出党,撤销职务。

邓小平不相信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能在中国行得通。他认为统一的命令体制更好用,效率也更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资本家雇用8个人就是剥削的说法,……邓小平得到陈云的同意后说,“看看再说”。……邓小平并不与人争论,他只提到“傻子瓜子”,……“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聪明地解释了中国为何要进行个体户实验……,又鼓励了更多就业,使更大的私营企业得以立足。(P375P383

 

25、  广东实验

 

习仲勋刚到广东时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一个大胆的当地干部说,边界这边的广东人没白没黑地干活仍然吃不饱,逃到香港后用不了一年,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习仲勋当即宣布开除这个干部。……第二天,习仲勋主动做出检讨,向那个当地干部道歉并挽留了他,而且发誓要搞好边境这一边的经济。

邓小平完全支持这个方案。他对习仲勋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陈云一向对维持计划体制的有效运转、维护党纪极为关注,他在19811222的讲话中承认,“要看到特区的有利方面”,但是他接着说,“也要充分估计到特区带来的副作用。”

开放14个沿海地区的决定让广东和福建的干部如释重负,他们把这个决定视为对他们政策的肯定。但是把特殊政策扩大到其他地区也给他们带来了新问题,就是竞争加剧。(P388P410

 

26、  两派之争

 

邓力群说,1949年以来陈云的政策建议都是正确的。“大跃进”错在哪儿?错在不听陈云的劝告。现在错在哪儿?也错在没有充分采纳陈云的明智之见。全面落实调整政策至关重要。

有人反对说,这种限制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陈云反驳道:“鸦片战争以来耽误了多少时间?再‘耽误’3年时间有什么了不得?”他说,1949年以后延误中国进步的最大原因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

一些有头脑的中国官员相信,陈云对急躁的邓小平提供了必要的平衡。……陈云的调整政策十分必要,如果邓小平当初能够更多地听取陈云的意见,1980 年代后期的一些问题也许可以避免。(P420P423

 

27、  包产到户

 

197811月受到陈永贵的批评时,素以敢作敢为著称的万里回答说,“你说自己是从大寨经验出发,我看大寨不过是个‘极左’典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你别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我,我也不把我的观点强加于你。谁对谁错,咱们不妨走着瞧。”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一位农业部副部长批评包产到户的做法时,万里反唇相讥:“看你长的肥头大耳,农民却饿得皮包骨,你怎么能不让这些农民想办法吃饱饭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词是由杜润生提出的,跟其他提法相比,它可让正统派放心,集体仍是承担责任的一级地方单位。从北京当局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对粮食、棉花和其他作物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农户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种地,只要按合同交够了数量,剩余产品便可以自用或拿到集市上出售。(P427P431

 

28、  乡镇企业

 

1978年只有2830万人在农村的集体企业中就业,到1992年邓小平退下来时,乡镇企业雇用了1.058亿人;1978年农村集体企业总产值是490亿元,1992年邓小平退下来时,乡镇企业的产值是17980亿元,几乎增长了40倍。公社集体企业在1978年的全国工业产值中只占9%1990年乡镇企业已占到25%1994年更是达到了42%

1979年,有关“待业青年”犯罪的报道有增无减,让领导人愈发感到不安。因此,邓小平就像过去以饥荒作为理由允许农民“自己找活路”一样,他在1979年也利用城市青年日益增长的犯罪率说服其他领导人,让这些年轻人做“个体户”。(P435P437

 

29、  鼓励留学

 

苏联人由于害怕“人才流失”,不太愿意让有才华的学者和学生出国,毛泽东则对西方紧闭国门,甚至蒋介石也曾担心一些最聪明的年轻人会很快流向国外。然而邓小平对于人才流失从来不担心。……而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它在学习外国的规模上很快就超过了日、韩两国。

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有超过100万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到2007年底,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已经学成回国。(P443

 

30、  中苏比较

 

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苏联由于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不断扩展到广阔的新区域,新纳入的少数民族一直在积极或消极地抵抗着苏联的统治。与此相比,中国对它目前的大部分疆域都已经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它也没有通过占领反抗其统治的国家来进行过度扩张。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big bang”亦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

因此他让陈云等人维持旧体制的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取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他认为外国公司的竞争非但搞不垮中国经济,反而能使中国人的生意越做越强。……苏联领导人对于允许外国商人和企业在苏联办厂十分谨慎,……。(P460P462

 

31、  台湾问题

 

历史上的先例也为邓小平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郑成功被刚建立的清朝打败后,率领明朝余部逃往台湾;22年后的1683年,当时统治台湾的郑成功的孙子同意台湾重归大清管辖。1949年蒋介石被中共打败后,也逃到了台湾。邓小平希望他在莫斯科的同窗、蒋介石之子蒋经国“总统”也会遵循郑家的先例。……邓小平说,如果台湾回归大陆,它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但蒋经国得悉邓小平的建议后,却做出了挑衅性的回应:他重申了增加军事预算、加强军力并最终光复大陆的意图。

……里根在这次招待会上说,台湾是一个国家,美国应当恢复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为台湾的自我防御提供所需要的一切。邓小平说,“他又在搞这一套。”

他进一步警告说,如果美国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微妙的关系,中国准备让中美关系不是回到1970年代,而是倒退到1960年代的水平。

邓小平随后请李光耀转达他对蒋经国的问候以及两人见一面的建议。……然而蒋经国有着多年与共产党打交道的痛苦记忆,他说他无法相信他们,拒绝了会面的邀请。

两年后的1987年,蒋经国在病榻上废除了实行已久的戡乱法,使反对党合法化,从而为台湾的民主化打下了基础。他也第一次允许台湾人民去大陆探亲,但不能直接前往,而是要绕道香港。

邓小平欢迎台湾人来大陆探亲和做生意,他把这视为走向最终统一的步骤,尽管在他生前也许不再可能实现。邓小平的说法是,“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P464P472

 

32、  香港回归

 

邓小平对殖民历史有大致的了解:香港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割让了大陆的一小块地方九龙,北边的“新界”则于1898年租借给英国99年,将于1997年到期。

1997年需要把租约到期的新界归还中国时,英国将不得不放弃对整个香港的主权,因为香港新界以外的地方无法作为独立的行政单位存在。

当初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

但撒切尔夫人回应说,在英方看来,根据3个条约香港是属于英国的 ,这些条约在国际法上都是有效的。……邓小平断然拒绝了她的建议。他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他说,他不会做当年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

如果他能活到1997630,他无疑会为自己在创立“一国两制”政策中所起的作用感到自豪。“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邓小平也会同意钱其琛外长对那一天的描述:“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P475P493

 

33、  西藏自治

 

达赖喇嘛看了他派去考察中国藏人状况的3个代表团的报告,在胡耀邦的西藏之行后,他于1981323致信邓小平说,“我们必须通过更好的相互理解,发展藏汉人民的友谊。”但是他又说,“实际上有90%以上的藏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这种情况并非自然灾害所致,而是人为的。”

达赖喇嘛在争取欧洲人、美国国会议员、人权活动家和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使西藏的一些僧人变得头脑发热,他们大胆施压要求更多的自治。

198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了达赖喇嘛,也让西藏僧人大受鼓舞,再次导致中共领导人收紧控制。(P500P502

 

34、  惩罚越南

 

陈云的结论是,如果作战时间很短,苏联插手的机会极少。听了陈云的评估后,邓小平宣布作战时间不会长于1962年攻打印度(33天)。只打地面战,不动用空军。

不出所料,1225越南的12万大军入侵柬埔寨,并在12天后占领了金边。

217黎明,大约20万中国军队从分散在整个边境的26个地点同时向越南境内发起进攻。

中国军队人多势众,决心坚定,确实攻下了5个省会,但伤亡人数远高于越南,据估计,中方在战斗中有25000人阵亡,37000人受伤。

中国军队从越南撤军始于6日,316完成撤军行动,距开始进攻时不过29天。

当越南在1984年夺取柬埔寨一条通往泰国的要道而威胁到泰国的安全时,中国发动了自197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边境攻击,迫使越南人撤退。

邓小平的话是有远见的:1988年越南从柬埔寨撤走了一半军队,第二年又撤走了其余的军队。越南未能实现它称霸东南亚的野心。(P509P516

 

35、  胡耀邦去职

 

在方励之点燃了唤醒学生的星星之火后,示威活动蔓延至北京和其他大约150个城市。

1218,示威蔓延到上海,……江泽民说,同学们对西方和中国的差别缺乏足够的了解,……你们应当直接从外文材料去更多地了解民主。然后他用英文背诵了一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这让很多学生大为折服。……江泽民在北京高层领导人那里得了高分,他们赞赏他平息了示威而没有发生冲突。

在邓小平等一些老干部看来胡耀邦有严重缺点,未能很好地控制学生运动。……但邓没能预见到对胡耀邦的撤职会在仅仅两年后胡去世时引发那么大的骚乱。(P550P551

 

36、  六四风波

 

数千名抗议者从天安门广场来到几百米开外的党政机关所在地中南海的新华门前。……李鹏对赵紫阳说,要做出强硬的反应,作为当家人的总书记赵紫阳则认为,最好不要激怒学生,只要不发生打砸抢,采取强硬行动就是不明智的。

但是邓小平认为,现在北京的警察已不足以恢复秩序,需要动用军队。……会议一结束,赵紫阳就请他的助手鲍彤为他准备一份辞职信。赵紫阳知道,这一决定意味着他官场生涯的结束。

529晚,面对着毛泽东的画像,竖起了仿照美国自由女神制作的“民主女神”大型雕像。

在波兰,198944的圆桌会议使团结工会取得了政治控制权,将总统一职改为由选举方式产生,随后便是共产党的解散。巧合的是,波兰定于64举行大选,而中国军队则在这一天进驻天安门广场。

当部队步步逼近时,台湾流行歌手候德健和另外的3个人于340分左右会见了戒严部队,协商和平撤离天安门广场。

中国官方在64过去几天后的报告中说死了200多人,包括20名军人和23名学生,大约2000人受伤。最初一些外国的报道说死亡数字很大,但后来都承认这是严重的夸大。(P570P589

 

37、  苏东剧变

 

1989年到1991年发生在苏联和东欧的政治剧变,再加上1989年春天北京的示威运动,使很多人怀疑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存在下去。

邓小平在试图说明苏联犯下的错误时宣称,苏联没有及时进行经济改革,高层领导人没有坚定地维护共产党。……邓小平不断重复着一句口头禅:“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 付,有所作为。”

邓小平在1989年之后的3年中,向公众展示着他的毅力、坚韧和十足的自信,在这种环境中能有如此表现的世界领导人并不很多。(P608P611

 

38、  南方之行

 

一代人之前的1965年,毛泽东对自己不能全面控制北京的“资产阶级”政策感到不悦。……71岁的毛泽东乘专列去了南方的杭州、韶山和武汉等几个城市,为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点火。

这个故事在1991年又重演了一次。当时邓小平对北京沉闷的经济政策也感到不快,可是他对这些政策又不能完全说了算。……他以87岁高龄,乘专列南下,先去武汉,然后是深圳、珠海和上海,他在这些地方成功点燃了扩大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大火。

他再次做了“自我批评”,说过去没有把上海建成特区是一个错误,但是他提出,上海现在起步可以利用它作为后来者的优势,从广东的经验中学习,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

江泽民不但赞扬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把他的观点上升到“邓小平理论”的高度。

毛泽东自视为功高盖世的皇帝,邓小平则从不自视为“天子”。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他于1997219日午夜后去世,享年92岁,死因是帕金森综合症和肺部感染。

按照邓小平的遗愿,他的眼角膜被捐出供眼科研究,内脏被捐出供医学研究,遗体被火化,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199732,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P615P638

 

39、  使命与挑战

 

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

……经济增长带来的新经济机会和他所允许的人口流动,已经使中国走上了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道路。

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过渡以及共同的国家文化的传播,是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统一以来发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变化之一。

从某些方面看,邓小平时代的中国类似于19世纪的美国西部,当时那里的地方法律和法院都尚未建立。就像美国尘土飞扬的偏远小镇里带枪的地方治安官一样,中国地方官管理着地方市场:由于不存在健全的司法系统,法律由他们自己说了算。

邓小平所带来的转型的一个结果是,在他退出权力舞台后他的接班人将在未来很多年面临一系列严重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为全民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

重新划定和坚守自由的界限。

遏制腐败。

保护环境。

维持统治的合法性。(P641P659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