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全传》摘录
叶永烈所著《陈云全传》(“他影响了中国”)一书,介绍了陈云的革命人生,其中细节少有报道。粗读两遍,受益良多。将其中印象深刻之处,摘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之。并注以小标题,以便理解和查询。
2013年6月
1、 副总设计师
一家电视台拍了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这部电视剧播出了几集之后,被陈云知道了。陈云马上要求电视台“停播!”。
陈云写过这样的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陈云很明确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在外边吹我,我的经济的领导能力在小平之下。组织人事以前搞过,可是大政方针还是小平拍板。不许出我的书,宣传我的东西一旦发现马上制止。
有一次,邓小平对陈云开玩笑说:大家封了我“总设计师”的头衔,我看这里也有你的功劳,你算是副总设计师吧。陈云说:我们都是设计员,你才是总设计师。(P2—P4)
2、 工人出身
穿着长衫的陈云,跨进位于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务印书馆的大门,这是他一生极为重要的一步。
中共“一大”之后,经常有各地的信寄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台启”。这“钟英”其实就是“中央”的谐音,亦即“中共中央”。
也正因为这样,商务印书馆成了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基地。
1925年上半年,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岁的陈云“初出茅庐”,和茅盾一起成功地领导了商务印书馆这次罢工。
由于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四.一二”政变之后,陈云被列上通缉名单,无法再在上海立足。于是,陈云化名“陈明”,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回到了家乡,从工人运动转到农民运动。(P8—P14)
3、 进入中央
顾顺章的叛变,使中共中央极为震惊,决心调派最可靠的人负责特科。周恩来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陈云。
幸亏陈云及时获悉向忠发叛变的消息,通知中共中央机关人员大转移。向忠发虽然叛变,仍于被捕后的第3天——
1932年3月,27岁的陈云在上海担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P25—P29)
4、 长征途中
刘英记得,在过金沙江的时候,岸边挤了许多部队,都想早点过河,秩序有点乱。这时,陈云担任总指挥,有条不紊地指挥过河。他很沉着、冷静,大家都佩服他,听他指挥。
《随军西行见闻录》写于1935年,陈云假托“廉臣”这么个“小百姓”的眼光,记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红军长征。由于陈云是长征的亲历者,他又善于抓住种种细节,所以写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极具可读性。可以说,这是一本比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早面世一年多的书,1936年7月当斯诺到陕北采访时,陈云此书已在巴黎和莫斯科公开出版了。(P42—P48)
5、 遵义之谜
由于在档案中没有找到遵义会议的记录,关于遵义会议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例如,遵义会议究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出席者有谁……
一份关于遵义会议的手稿的发现,一下子解决了许多历史难题,引起广泛关注。这份手稿,是1956年中共“八大”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前往莫斯科,从苏联运回的一批中共档案中的一件。手稿用蓝墨水直行书写,标题便是“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共8页4000余字。
手稿送到了北京的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那里,都认不出是谁的笔迹。这份手稿被送往杭州。据陈云说,这是遵义会议结束不久,他向部队传达遵义会议决议时写的传达提纲……。这份手稿,成了关于遵义会议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陈云手稿如实地记录了遵义会议的主要精神,指出:扩大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的是A、博、周三同志,而A、博二同志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A,也就是李德;博,即博古;周,是周恩来。长征时,他们三人组成“三人团”,是中共最高领导机构。
陈云称毛泽东“非但聪敏,且有才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才”。正因为这样,陈云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P50—P54)
6、 初访苏联
共产国际正急切地想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近况,陈云和潘汉年的到来,可谓“及时雨”,把断了的线接上了。
陈云和潘汉年此行,使斯大林和共产国际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决定,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当然使博古、李德极为扫兴。使博古的希望落空,也使李德失去了“告状”的勇气。
尽管陈云有着在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的学历,甚至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担任“代理副教授”,可是陈云在填写履历时,文化程度一栏一直写着“小学”。(P66—P69)
7、 巩固新疆
陈云到了新疆,和俞秀松一起工作,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力量更加壮大。
陈云还利用当时国共合作的有利气氛,让盛世才同意西路军余部400多人进入新疆迪化。
看到西路军战士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陈云非常难过。他大声地对这些九死一生的战友说:“有什么话,有什么事,以后慢慢说,你们先给我执行两项任务:第一吃好饭,第二要睡好觉。”
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终于在中国西北得以保存。(P73—P74)
8、 组织部长
会议还决定,陈云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陈云用12个字、4句话来概括干部政策。他说: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
陈云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他能够记住的干部名字不下3000。
所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常来征询老部长的意见,称他是“活字典”。(P77—P80)
9、 讨厌蓝苹
陈云早已讨厌“大明星”蓝苹,但是他并不溢于言表。
他就是根据自己对江青的了解,根据党内军内广大干部的意愿,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了不同意毛泽东与江青结婚的意见的。(P88)
10、 十五个字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这15个字,成为陈云的行动总则,成为他的座右铭。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P91—P92)
11、 定位财经
毛泽东注意到陈云在领导陕北的生产自救、自力更生运动中颇有成绩,于是便调他主管财经。
不料,这一次工作调动,却使陈云在经济领导工作中“定位”。
陈云算得上“干一行,爱一行”。他最初从领导工人运动起家,又领导过农民运动,主持过特科工作,又负责过工会工作,指挥过军队,当过组织部长,一下子又当上红色“掌柜”……(P94—P96)
12、 闯关东北
苏军驻沈阳的少将衔卫戍司令毫不客气地对彭真说:“要你们退出沈阳,这是上级的指示。如果你们不走,我就用坦克来赶你们走!”
陈云根据当时的形势认为,由中国共产党“独占东北”已不可能,必须改变计划。这样,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沈阳,退至哈尔滨。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云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坚持战斗,“四保临江”,而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则配合作战,“三下江南”,这样终于打败蒋介石部队的4次进攻,收复了通化等14座城镇,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久,又解放了四平。(P126—P134)
13、 沈阳经验
陈云总结了接收沈阳的五点具体方法:
一、 首先要恢复电力供应。
二、 要迅速解决金融物价问题。
三、 敌警察必须收缴枪支,让其徒手服务。
四、 稳定人心,传布政策,主要靠报纸。
五、 工资问题要妥善解决。
这样,随着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一座又一座城市为解放军所接收,“沈阳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141—P142)
14、 建国副总理
政务院共设4位副总理,即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陈云。
在四位副总理之中,陈云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财经工作。(P147)
15、 两白一黑
所谓“两白一黑”,就是大米、棉纱和煤炭。稳住了“两白一黑”,就稳住了上海。
起初上海的不法资本家见了粮食就抢购,“吃”进一批又一批粮食。可是当大批粮食源源不断抵达上海后,不法资本家虽“囤积”而“无法居奇”,最后不得不低价抛出,亏了血本,上海市场上的粮价也就平稳了。从此,让人明白共产党里也有懂经济的能人。(P151)
16、 一担“炸药”
陈云说,自己那时主管经济,犹如挑着一担“炸药”:担子的这一头是物价,担子的另一头是粮食。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像炸药一样爆炸,引起全国性的大动乱。
据统计,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以1950年3月为100,到1951年12月回落为96.6,到1952年12月则为90.6。
这样,在陈云的领导下,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留下的长达10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
毛泽东很赞赏陈云为制服物价飞涨所做出的贡献,指出:“这一胜利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任弼时去世后,1950年10月,比任弼时年轻1岁的陈云,升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样,陈云便成为“五大书记”之一,而且是“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个。(P153—P156)
17、 不坐“吉斯”
1951年,苏联政府送给中国5辆吉斯牌桥车。作为“五大书记”之一的陈云,也分到一辆。陈云发现来了新车之后,怎么也不肯要,硬是退了回去。
那时,“五大书记”的工资全部定为一级,陈云知道了,硬是改为二级。他说,我不能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他们同级,应该比他们低。
一位军区领导向陈云汇报工作,带来了两盒葡萄。陈云不收,那位军区领导说,葡萄是当地所产,不值多少钱。陈云只吃了10颗,曰“十全十美”,其余的不收。(P158)
18、 统购统销
1952年,国家收购的粮食为660多亿斤,扣除返销粮之后,只有500多亿斤,差额达100亿斤上下。
所谓粮食的“计划收购”,被称之为“统购”;粮食的“计划供应”,被称之为“统销”。陈云的这一方案,被称之为粮食“统购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可以说,“统购统销”是陈云在平抑全国物价之后,在经济上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P164—P167)
19、 三主三补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构想。陈云提出: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它们的补充;
由此决定,在生产领域,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进行的自由生产是其补充;
在流通领域,国家掌握的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可惜,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之后,中国急剧向“左”转,陈云的这一构想被视为“右倾”,没有得以实现。(P175)
20、 反“反冒进”
在1958年,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高举起“三面红旗”。
陈云是个务实派。毛泽东对陈云的批评,最初就是从“反冒进”开始的。
毛泽东很称赞柯庆施
在南宁,
毛泽东便说:“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毛泽东此言,使周恩来好尴尬!
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说“批评主要是对陈云同志的”,当然也包括周恩来、李先念、薄一波。
毛泽东向周恩来、陈云发出了警告:“右派把你们一抛,抛得跟他们相距不远,大概
在这次会上,陈云不得不作了检查:“对于当时‘反冒进’的那个方针性错误,我负主要的责任。”(P181—P185)
21、 大炼钢铁
毛泽东认为,工业“以钢为纲”,钢铁产量是赶超英国的主要标志。毛泽东下决心,在1958年实现全国钢产量1070万吨。
后来的调查报告表明,实际上1958年只生产了800万吨钢,其余的是不能用的废钢。
陈云向毛泽东反映,英国的资料表明,他们从年产869万吨钢到年产1655万吨钢,花费了17年时间。言外之意,中国想在一年内把钢产量翻一番,是不可能的。
1959年1月上旬,毛泽东找陈云谈话,陈云又说:“今年的生产计划难以完成,1800万吨钢,恐怕有点问题。” 毛泽东说:“那就拉倒!”
后来毛泽东风趣地说:打麻将13张牌,基本靠手气。谁知道搞钢铁这么复杂,要各种原材料,要有客观基础,不能凭手气。我们对于搞经济建设还是小孩子,虽然我们现在年纪不小了。……陈云这个人坚持真理是很勇敢的。……国乱思良将,……经济工作还是要陈云出来搞。(P187—P205)
22、 调整大师
面对“大跃进”所造成的乱得像一锅粥的中国经济,陈云在思考着如何加以调整,挽回败局。
他提出6条措施:
一、 把10年经济规划(1963—1972)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后一阶段是发展阶段。
二、 减少城市人口,“精兵简政”。
三、 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增加几种高价商品(后来由此出笼了一系列高价商品,如高价烟、酒、糖果、点心以及高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皆为陈云之主意)。
四、 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
五、 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生产。
六、 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并且要在国家计划里得到体现。(P209—P211)
23、 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第一次受到批判,认为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陈云在农村听见农民许多尖锐的话:“蒋介石手下受难,还吃干饭;毛泽东手下享福,但是吃粥。”
陈云知道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所以在谈话中说的很婉转:“包产到户”不妨一试。毛泽东在他走后,作出了严厉的批评!
毛泽东说:“分田单干是瓦解农村集体经济,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是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
陈云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成为陈云政治命运的一个转折点。(P219—P223)
24、 三起三落
纵观这几年,陈云三起三落:
第一回合,1957年9月,毛泽东经过“反右派运动”,急于发动“大跃进”,便不采纳陈云意见,批判所谓“反冒进”。
第二回合,1958年底,毛泽东的“大炼钢铁”遇麻烦,请陈云帮助降低钢产量指标,并在庐山会议初期赞扬陈云为“良将”。但是庐山会议后期开始“反右倾”,又不采纳陈云意见。于是,陈云称病。
第三回合,1962年初,毛泽东的“大跃进”失败,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在“七千人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恳请陈云出马“调整”。于是,陈云在“西楼会议”上提出调整措施。但是才过了半年多,毛泽东批判“包产到户”,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此,陈云又称病。(P225—P226)
25、 文革蒙尘
1969年在中共“九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这样提及陈云:“陈云历史上没有变节,经济方面还是懂一些的,右是右了些,可还不是极右!”
不过,也有人一直“惦记”着陈云,那就是奸诈阴险的康生。在康生、江青、陈伯达的鼓动下,红卫兵们在北京刷出大字标语:“打倒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修正主义分子陈云!”(P231)
陈云被逐出北京,安排到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没多久,马骏就惊讶地发现:仅仅在一次座谈会上见过面,倘若在车间里遇上,陈云竟会叫出对方的名字来!
他很快就熟悉了厂里的生产流程,能够一口气报出各车间负责人的名字。
厂领导赶紧向程世清汇报,陈云正在那里,并请示道:“见,还是不见?”“不见!”程世清很干脆地答复道。
程世清“避见”陈云,这清楚表明,陈云在他眼里不是国务院副总理,而是来此“接受思想改造的人”!
那年月,厂里天天开会,进行政治学习。陈云曾说:“你们能不能抽点时间,研究研究生产?”
那时,陈云夫人于若木正在湖南衡东的国家科委“五七干校”。于若木在“一打三反”运动中,揭发了江青铺张浪费的事实。于若木写道:“江青自私、贪婪、好逸恶劳,对人民颐指气使、作威作福”,“她不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不久,北京来人,对于若木进行隔离审查,以“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进行批斗,甚至还宣布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P239—P248)
26、 走出沉默
陈云在
我在叶帅那里,见到邓大姐谈完话出来。叶帅首先给我看了毛泽东的一次谈话记录,其中有讲到党内有帮派的字样,然后问我怎么办。我说这场斗争不可避免。在叶帅和先念同志推动下,当时的中央下了决心,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陈云在家里反复研究十届中央委员会名单,算来算去,觉得通过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倒“四人帮”没有完全的把握。叶剑英主张武力解决。当陈云得知叶帅的坚定态度后,明确表示:这场斗争不可避免。(P256—P258)
27、 重磅炸弹
陈云的发言最终在大会简报上登出,使全体出席者都知道他在东北小组会上扔出的五颗重磅炸弹。
鉴于陈云大发言反响强烈,
一、 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二、 为薄一波等61人所谓“叛徒集团案”平反。
三、 撤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件。
四、 为所谓“二月逆流”一案平反。
五、 纠正对彭德怀、陶铸、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
六、 关于康生、谢富治问题。(P272—P274)
28、 纪委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陈云选为中纪委第一书记,他在第一次会议上说道:
到了1975年冬,来了个联络员,一个娃娃,毛主席的意见由他传达,政治局开会由他向毛主席汇报。去年12月10日我曾问过华国锋同志,你那时能不能见到毛主席?他说,见不到,只能在接见外宾时说几句话。连中央副主席都见不到毛主席,这是党内极不正常的状态。
陈云说:“刘少奇是人不是鬼,康生是鬼不是人!”
中纪委经过周密的调查,否定了原定的潘汉年“内奸”的结论。
陈云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要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
陈云明确表示江青“不能杀”,陈云的理由是同“四人帮”的斗争终究是一次党内斗争。有人提出党内斗争也可以杀,陈云依然坚持说:“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
他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身上也有封建残余,有些习惯很不好,说过的话,有时不承认,搞经济工作是外行,不过,全盘否定他就是否定我们这个党,还是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他的错误。”
陈云说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我说得那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156项中,三门峡工程是我经过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P280—P304)
29、 鸟笼理论
去年我们撤销了赵紫阳同志党内的一切职务,但并没有开除他的党籍。对于胡启立同志,仍然保留中央委员。我认为这样做是很好的,是有利于安定团结的,有利于教育团结绝大多数人的。中国现在是11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动乱不得。
陈云对胡耀邦的评价是:“不懂经济,但是,抓党建工作是把好手;为人正派,然而,有些时候,重大方针摇摆不定。不适合主持全面工作。”
陈云对赵紫阳的评价是:“一贯追求西方的所谓自由经济,其实根本不懂,为人疏阔,爱听信左右,不够实事求是,关键时刻走到中央的对立面去了。”(P325)
陈云多次指出: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权力太分散就乱了,搞活也难。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
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就是说,搞活经济、市场调节,这些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以内发挥作用,不能脱离开计划的指导。(P296—P319)
30、 红色家风
作为陈云夫人,于若木每天从中南海骑车到三里河上班。1964年12月于若木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上班的地方在香山植物园,于若木竟然每天骑几十里路,直到有一天她被车撞了,才不让她到香山上班。
陈云对陈伟华说:“你是师大毕业的,就应该教书。”陈伟华听从了父亲的话,于1985年来到北京一所中学担任历史教师。
陈云的小儿子陈方回忆父亲:他从没有办过生日祝寿活动。
陈云去世的那个月,工资为人民币1336元,各种补贴为250元,扣除所得税31元,他实际上的月收入为1550元人民币。
他的“遗产”,是700多盒评弹录音磁带……
按照陈云遗愿,他的遗体器官献给医学事业。陈云遗体火化后,骨灰一部分埋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株雪松下,另一部分则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P335—P353)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