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的军校聚会

 

    金秋十月,两百来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匆匆来到南京,像50年前一样赶往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报到。

 

照片:2014年10月返校报到

 

    这批学员于19641965年先后入校学习,至今已有50个年头。由于文革中断了学业,他们带着遗憾离开军校。然而,短暂的军校生活铸就了他们一颗军人的心,无论是在边疆的军营还是对越自卫反击的战场,也不论从事外交、外贸还是在机关、学校或工厂,他们都事业有成,为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

 

照片: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北门

 

    人生如梦。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军人,而梦开始的地方就是军校。尽管文革以前的正常学习时间仅仅一年,但却使我终生受益,成为了我后来从事外贸工作的基础。这也是我念念不忘军校的原因。然而,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更多,那就是文革给我们留下的创伤。

 

照片:1969年张英院长看望下连锻炼的部分学员

 

    在文革中,我参加过对干部、教员的批斗,后来又和这些干部、教员一起被关进“牛棚”。在群众组织的派性斗争中,我也曾深陷漩涡之中,与对立派势不两立。由此而形成的恩怨和成见,已经深深地嵌入心灵的深处,无法回避。

    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难道我们还不能放下吗?历史已经证明,文革的发动是错误的,广大群众受到了愚弄(也许是另类的锻炼)。无论是哪派群众组织,只要是积极参与文革,批斗“走资派”,搞派性斗争,都没有什么正确可言(文革中的“逍遥派”反而要正确些)。在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过去的“派性”放下,把文革的一页翻过去,共同反思和总结历史,一笑泯恩仇。

 

照片:320班级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

 

    在参观校史展览时,我看到了几位已故老教授的照片,让我感到自责。因为他们是文革中首先被冲击的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我们当年把这种打击老知识分子的行动称之为“革命”,甚至今天还有人在为这场“革命”招魂,是多么值得反思啊!

 

照片:培养我们的园丁已经远去

 

    这次聚会活动丰富多彩。除了校领导与大家的见面会以外,还安排了国际战略形势报告会、书画笔会、吴石烈士事迹研讨会、养生讲座等活动。

 

照片:老同学欢聚一堂

 

照片:专题报告会通知

 

照片:书画笔会

 

    不少同学向母校捐赠了自己的书画作品、书籍。

 

照片:同学们向大会捐赠的出版物

 

照片:捐赠字画

 

    19681月,傅坤墉政委带领我们五名学员和五名干部参加了总参学毛著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张英院长也参加了接见)。这次接见的照片一直保存在我手里,46年过去了,这次返校我把相册赠还给母校。因为这是集体的荣誉,应当把它存放在校史展中。

 

照片:1968年毛泽东等接见总参系统代表

 

照片:张英院长、傅坤墉政委参加接见

 

照片:贾玉波、蒋雷、谢庆、唐学仕、郭常义等学员及部分干部参加接见

 

    这次聚会正逢“青奥会”刚刚结束。我们到南京游览市容,看到了南京的巨大变化,南京港当年运送火车过江的轮渡已经不在。在长江两岸,已经是四桥飞架南北,从北京到南京的动车只要四个小时即可到达。这次活动,还包括了组织到黄山等景点游览,不少同学偕夫人同行,与校友们在美景中共叙友情。

 

照片:在南京港留影

 

    这样大型的返校聚会,曾经在2000年、2005年举办过。

 

    照片:2000年返校聚会

 

    照片:2005年返校聚会

 

    这次聚会是跨入七旬时的再聚首,也是我们入校从军50年的历史回顾。为安排好这次活动,南京的同学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准备了详尽的聚会指南和临时证件,而且还定制了“茅台”纪念酒。会务组的同学由于过度操劳,讲话过多,嗓音已经沙哑。尽管如此,他们又为离开的同学安排送行,让大家愉快而来,满意而归。他们明白,如此大规模的返校聚会今后很难再举办,一定要给校友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照片:聚会指南

 

照片:聚会临时证件

 

照片:聚会定制用酒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然而在信息时代里,我们的聚会没有散去。我乘坐的动车已经很快,但是同学们的微信更快,一张张合影照片已经飞进了我的手机!看来,校友们的精神会餐可以天天举办。不过,精神的酒宴也会醉人,军校老学员们仍不可懈怠。因为敌人还很猖狂,亡我之心不死,一旦祖国需要,老兵们岂能袖手旁观?

    我们班已有11位同学已故,占全班的八分之一。“七十岁古来稀”这句话,已经过时。我相信,我们还可以保持10年至20年的健康人生。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军人的步伐走完人生的旅程!

谢庆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