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乏节约观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强调节约问题了。尤其是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确实十分必要。我想列举一些事例,来谈谈个人的体会。

 

GOODWILL

 

GOODWILL是美国不少城镇都有的商店,专卖二手货。八十年代初,我们出国考察都需要去买一套西装,可当时在国内买一套西装要四、五百元,把公家发的“制装费”都花进去了还不一定够用。后来到了美国,听留学生介绍,GOODWILL里的西装十分便宜,十个美元就可以买一件很好的西装上衣。开始我们不敢买,怕不干净。后来去看了一下,那里的西装和大衣都是清洗过、熨烫过的,像卖新衣服一样,整齐地挂在货架上。不仅当地的穷人去买,我们的留学生和驻外工作人员也去买,我们也是穷人啊!

据说,GOODWILL里的许多东西是来自社会捐赠,由社会慈善机构收集,清理消毒后向社会提供。中国在文革以前也有公家经办的二手货市场,当时北京的西单商场和王府井的东安市场里,都有这样的市场,很受群众欢迎。可是现在国内很少能看到像样的旧货市场了,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旧书、文物或二手车等物品的交易。其实,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机关、企业,需要处理的二手货很多,由于缺乏系统的市场途径,往往当作垃圾扔掉,不能通过适当的市场渠道被社会再利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现在城里人开始讲究了,无论是衣物或家具,稍微旧一些就淘汰了,如果能够通过社会福利机构收集起来,提供给农村或贫困地区,不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扶贫工作吗?这种社会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工作,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做到,而我们却不重视呢?

 

吃不了兜着走

 

也是在美国,我们大陆去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吃不了兜着走”。如果一餐饭没有吃完,店主就会主动要为你打包。他们用来打包的纸盒子是很讲究的,印有餐馆的标志,即使是没有喝完的汤也可以打包,小包装外面还有大包装袋。

而我们中国人往往不注意节约剩饭剩菜。尤其是请客人吃饭,把吃剩的东西带回家,似乎显得太小气了。不过,我也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是恋人就是朋友,要了许多菜,没吃一半就拂袖而去,实在很浪费。

更可笑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存在一些迷信的概念。我到某个省去做客,当地人款待贵客不是用茶水,而是请客人吃一碗面条,还要加两个鸡蛋。我一天走访了五家,吃了五碗面条和五个鸡蛋。还有五个鸡蛋没有吃,因为事先有人提醒我,全部吃完不礼貌,把蛋都吃了,就意味是“穷光蛋”了!

 

不必要的装修

 

昨天看到一则电视新闻说,我们许多的住户往往对已经装修的新购住房不满,要全部拆掉重新装修,造成极大浪费。这里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建房者设计的内装修不符合买方的口味和个性,造成不必要的装修;另一方面,买方对装修的要求过于挑剔和讲究,造成不必要的再次装修。

有些人追求豪华装修,却损害了健康,甚至丢了性命。因为人们往往注重装修的表面效果,却忽视了装修材料的污染问题。新房子住了没有多久,发现得上了白血病,真是人财两空。

 

中国能普及小轿车吗

 

我一直有个疑问:中国的家庭能普及小轿车吗?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说,广州的汽油和柴油告急,车辆排队加油。缺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台风,进口油轮延迟到岸;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倒挂,国内炼油厂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产量下降。

我看广州的缺油现象也很可能出现在国内其他城镇,如果私人汽车的数量继续大幅度增加,缺油的问题会进一步严重。据说,中国的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因此,不计后果地鼓励私人买车,是否明智呢?

我在纽约、伦敦和东京都看到,许多人并不开车,尽量乘坐地铁或公交车。欧洲一些国家,定期确定“无车日”,城里看不到小汽车,人们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步行外出。这些国家并不缺油,却反映出一种节约资源的意识。

而我们中国人,往往把私人汽车当成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有的人住在单位的宿舍区,距离上班的地点步行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可是也要买一辆汽车,每天驾车上班,很是神气。可是,买不到汽油你还神气的起来吗?

 

我们的浪费无处不在

 

从上面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浪费现象。其实,我们身边的浪费无处不在。

中国人遇到“红白喜事”,要大吃大喝,浪费一番。

大学生学非所用,教育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大批贫困地区需要的人才闲置在大城市,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封存起来不能让社会共享,也是浪费。

明明缺水缺电,还搞人造滑雪场和霓虹灯、不夜城。

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却不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我们人多地少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还要搞许多高尔夫球场。

一些地区对矿产资源搞破坏性开采,造成极大浪费。

不少企业牺牲环境搞生产,破坏生态资源。

不注意优生优育,不断产生低素质人口,也是一种浪费。

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不仅是浪费,而且是社会福利事业的大倒退。

还有一些浪费明显是政府本身造成的,比如:

各类会议、庆典泛滥,空话、套话不断。

重复建设、形象工程成灾。

政府机构重叠、人浮于事。

公款吃喝、出国,超标准建房、配车。

等等、等等,浪费现象实在数不胜数。

过去,我们说美国是浪费大国,冰箱、电视扔在马路上没人要。其实美国的废品回收率和垃圾利用率可以达到70%以上,比我们高多了。(最近,欧盟又颁布了新条令,要求向欧盟出口家电商品的各国厂家和商家,承担家电的回收费用,并且禁止在家电中使用铅、汞、铬等有害材料,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很大影响)我们的垃圾绝大部分被深埋处理,不仅是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就拿垃圾分类来说,虽然北京等大城市也在居民区摆放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垃圾箱,但几乎没有人理会。不要说家里的老奶奶,就是年轻人也不见得分得清什么是有机垃圾,什么是无机垃圾。记得在“文革”以前的日子里,物资匮乏,买牙膏、电池和啤酒时还必须以旧换新,目的是要回收废金属和玻璃。现在的旧电池、非金属却没有人要了,我们在脱贫的同时,也丢掉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政府不管资源就是失职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国家:

一方面是地大物博;一方面是资源匮乏。

一方面是缺水缺电;一方面在污染水源、破坏煤矿资源。

一方面石油不够用;一方面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和高能耗产业。

一方面是土地沙化、耕地减少;一方面大搞“城市包围农村”。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呢?

我看主要是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计划性和政府管理对经济工作的主导作用;现在,我们又过分强调市场性,让政府的宏观调控完全退出经济领域,任其自由发展。前者的片面性,会造成经济发展缓慢;而后者的片面性,则会导致经济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其后果更加严重。

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内蒙古的居延海,原来有几百平方公里的水面,环境优美。后来干涸了,成为了沙尘暴的发源地。最近两年,它又奇迹般地出现了碧波荡漾的景色,水面达到了27平方公里。为什么会出现奇迹呢?原来,干涸是由于其上游的黑河水被过分截流使用所造成的。后来,中央政府部门要求甘肃省有关的上游地区,必须保证河水水量的60%供给下游。甘肃张掖县采取了计划用水的办法,给农民发“水票”,限制农田灌溉用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了节水的机制,居延海重新恢复了生机。

可见,政府的行政干预和管理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过去实行过的“票证经济”模式,在控制短缺资源方面还可以继续采用,不要怕被扣上“计划经济”的帽子。

一个国家好比是一个“有限公司”,政府代表着股东(人民)的利益;而各种公共资源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资本”,是股东的投资,它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各级政府不依法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任凭人们去私分和滥用,那就是政府的失职。

历史也在提醒我们,中国曾经是个资源丰富的大国,而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但是小日本却可以欺负和蹂躏大中国,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日本长期掠夺中国的资源也是原因之一。他们用中国的资源和劳工生产出武器来征服中国,还利用中国人中的汉奸来统治和奴化中国,甚至移民”几十万日本农民到中国东北,妄图从种族上同化中国人并扩大日本的疆土。他们真是为我们树立了成功利用资源的“好榜样”!所以,如果今天我们不汲取历史的教训,不充分地控制和储备用来应付下一场战争的资源,并使中国再一次被列强侵占和瓜分,那将是对人民的犯罪和出卖!

其实,提倡节约并不是要限制正常的生产和消费,而是要提醒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上,都应该考虑到对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而对于政府来说,在构建节约型社会时,必须要重视保持人与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发展问题。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全体人民都知道,各种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我们提倡节约的意义也在于此。

昨天听到电视里的一首儿童歌谣:

“金木水火土,地球是我家;

  金木水火土,已经不多啦!

  。。。。。。”

让孩子们唱着这样的歌谣长大,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20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