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户”谈起扶贫

 

 

    昨天(20151128日)CCTV13的《新闻周刊》节目介绍了所谓“黑户”的情况,看了以后不得不说两句。

 

一、基本情况

 

    所谓“黑户”就是没有正式户口的人群,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有1300万之多(与挪威、芬兰、丹麦三国人口总和差不多),该节目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万海远说,他们实际考察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数据只会更多”!

    那么,这个“黑户”群体是怎么形成的呢?请看节目中的一幅截图:

 

1300.jpg

 

    上图表明,在这个群体中超计划生育占50%。“没有主动登记”占15%(据说是“很多居民不知道有户口登记”,这可能吗?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还在实行粮食和副食“票证”制度,没有户口你吃什么?大概这也属于计划外生育人口吧)。“非婚生育不能上户口”占10%。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户口(据说是毕业后流动求职造成的“口袋户口”者),竟占到近15%

 

二、“黑户”之困

 

    节目中介绍了一位李姓22岁女孩,1993年出生于北京天坛医院。由于她已经有个姐姐(1985年出生),所以她算是“超计划生育”,母亲因此被开除工职。不仅如此,女孩由于不能上户口一直无法上学、找工作,或享受医保和低保。因为没有身份证,她从未坐过飞机,住过旅馆,办过银行卡。甚至她也无法嫁人,因为她生的孩子将成为“黑二代”!

    据统计,这1300万“黑户”中,文盲占44%,无业占43%,不能乘飞机或火车的占40%。因此,他们大都收入微薄,不自信,缺乏社会认同感。原因仅仅在于没有户口和证明身份的证件。这群人基本处于45岁以下的年龄段,应该是社会劳动力的资源。但是由于没有获得公民地位,成为了没有“受教育权”、“工作权”、“婚姻权”等“公民权”的群体。他们大概是弱势群体中最困难的吧?政府是否应该把他们也纳入“扶贫”的对象之中呢?

 

三、“扶贫”不仅是经济问题

 

    最近,中央做出了针对农村“精准扶贫”的部署,十分及时和必要。什么叫“精准”?我理解就是要把扶贫的对象搞清楚,把扶贫的标准和办法制定好,防止扶贫工作无的放矢,该扶的没有扶,不该扶的乱扶。过去看到一些报道说,有的地方假造扶贫清单,本来不贫困的也冒领了扶贫款。有的贫困县挪用扶贫款,把地方政府的办公楼盖的比五星酒店还气派。所以,扶贫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反腐问题、政府作风问题。

    其实,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多种“贫困”群体。例如“道德贫困”,一些演艺明星肯定是不差钱的,譬如歌手尹相杰、毛宁。但是,他们成为毒品“瘾君子”就成了“道德”贫困户。对于他们的“扶贫”就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道德扶贫”问题了。(最近一所音乐学校学生集体吸毒也属此类)

    还有“文化扶贫”问题。最近新闻报道,一个盛产核桃的山村一直很贫困,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买主。一位大学生村官去了,帮助他们建立了网站加以宣传,很快召来了商户定点包销他们的核桃,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可见,农民并不缺少土地和市场需要的产品,而是缺乏信息技术,缺乏市场“文化”。

    那么大学生就一定有文化吗?不一定。一些大学生毕业以后不愿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工作,而去搞非法“传销”或网络诈骗。可见,大学生很可能缺乏另一种文化:法律知识。

    上述“黑户”问题也说明,这个群体缺失的不是经济“扶贫”,而是政策“扶贫”。只要给与他们应有的公民权益,他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把扶贫工作的范畴看的更宽泛一些,把经济贫困、“道德”贫困、“文化”贫困、“法律”贫困和“政策”贫困的问题都逐步解决,才能全面地解放生产力。

    我看,有大量的青壮年人群仍然处于上述不同类型的“贫困”之中,如果能够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脱贫”,将会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谓“老龄化社会”也将会推迟到来,甚至不成问题。

 

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