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通鉴
有评论说,《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辑的“第一治国教材”,于是也想了解一下。可是看原著古文版很费劲,而现代文的译文版本很多,最终选择了台湾作者柏杨的版本(72册)。
选择这个版本的原因,并不是觉得作者写的怎么好(相反觉得他对历史人物的批评过多),而是因为其中的多幅插图不错,其他版本却没有。因此,借用这些插图,编写了这篇类似连环画的通俗文章,以便让老人、孩子也能看得懂。
《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不同,没有记载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与炎帝如何打败蚩尤统一中原,创造汉字和天干地支纪年法。也没有谈及大禹治水,夏商周划定华夏九州,推演《周易》。因此,《资治通鉴》省去了对战国之前两千多年的中华历史的描述。如果不看司马迁的《史记》而仅仅读《资治通鉴》,就会忽略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问题,以及它的辉煌开篇史。
可以这样说,《史记》描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中前两千多年的“启蒙创业”史。《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至宋前一千三百多年的“融合统一”史。宋、元之后至今的一千多年,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史(还有待于总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资治通鉴》所描述的中国“融合统一”的历史吧。
“资治通鉴”把战国以来至宋前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
战国:(公元前)480--221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
大分裂:304--589年(五胡乱华,先后出现十九个小国林立)
小分裂:907--979年(五代十国)
(这四个时代都是中国不统一的时期,为什么只以“分裂”划分“时代”呢?存疑)
这是72册中的第一册(柏杨用了十年完成全套书的编译)
司马光认为,公元前403年发生晋国被赵、魏、韩三国瓜分,是历史巨变。
故《资治通鉴》从此开始起笔。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尽管中国各地语言仍有差异,但是建立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辙。
“书同文”,“车同轨”,斤两和货币统一,车辆和道路宽度一样(中俄铁路宽度不同很麻烦)。
柏杨认为,欧洲文字使用拼音字母,所以造成了他们的文字和语言固化而不能统一,是有道理的。
所以,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的民族大家庭,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
秦始皇的另一贡献是,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封土建国”的封建制度。(这是封建的原意)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由中央派遣“县委书记”直接向中央负责。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下面搞“独立王国”的风险,所以“郡县制”至今还在采用。
中国象棋的界河,就是楚汉之间的鸿沟。刘邦背弃盟约,过界攻击东撤的项羽。
项羽抵达垓下(安徽灵壁),入夜听到四面楚歌。退至乌江(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刘邦登基建立汉帝国。201年,匈奴南侵至河套以南,攻击太原。
娄敬建议将皇女下嫁匈奴单于(君王)和亲,被皇后拒绝。
刘邦物色民间女儿,冒充皇女嫁给单于栾提冒顿,双方缔结和亲盟约。
中国自古采取“嫁女和亲”等非暴力的方式,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从而也奠定了与邻为善,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外交理念。
刘彻主持招贤考试,题目“历代治国之道”。
董仲舒中选,任命扬州市宰相,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治国。
有三大原则:仁爱为本,尊贤重士,和而不同。
汉王朝平息七国,凝固了中国大一统态势。
张骞前往西域,联合抗匈奴。途中两次被匈奴俘虏。
他与匈奴之女结婚,但不忘使命,逃回中国。使中国发现了西域新世界。
汉王朝的疆域,延伸到越南。
所以越南至今还可以看到汉字使用的历史痕迹。
卫青第三次还击匈奴,俘虏一万五千人,牲畜百万头。
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两次出击匈奴获胜,浑邪王投降。
匈奴损失8-9万人,撤往漠北。使河西走廊成为中国领土(15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81年,苏武结束19年囚禁,从贝加尔湖(北海)中孤岛回国,擢升为移民总监。
刘秀扩充军队,建立“东汉”称帝。
刘玄逃走被缢死。刘秀打败赤眉变民军。
班超杀匈奴使节,阻止鄯善王国投靠匈奴,新疆各地逐步归附东汉。
班超回朝,新疆各地不舍。他继续联合于阗国,击溃莎车、龟兹国,恢复安定。
班超固守西域三十年,感动汉帝刘肇,召回一个月后逝世。
中国不断攻击匈奴,迫使北匈奴迁徙到黑海。
柏杨认为,这推动了多个匈奴部落侵入多瑙河流域,并促使罗马帝国灭亡。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抗击侵略,东汉的疆土得到了扩张和巩固。
东汉末年,张角组建黄巾军,攻击官府。曹操发兵镇压,黄巾军败。
董卓当相国,被吕布杀。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蜀汉建国43年。
刘禅17岁即位,57岁出降灭国,苟且偷安。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家,他说“乐不思蜀”。
曹奂将皇位禅让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改国号“晋”,曹魏立国46年亡。
形成西晋与东吴对峙局面。孙皓投降晋军,东吴灭(立国59年)。
三国时代结束,中国再次统一。
司马炎死后,晋王朝大乱。所谓“八王之乱”,即司马懿后代自相残杀。
以下为“八王之乱”关系图
“八王之乱”的结果,就是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即所谓“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但柏杨书中列出十九国。
其中有六国为汉族人掌权,其他十三国为氐、匈奴、鲜卑、羌、羯等民族掌权。
所谓“五胡乱华”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一百年。后来,除鲜卑族外,其他民族均逐渐融入了汉民族。
即使是鲜卑族,后来也分别融入了锡伯族、藏族、土族等民族之中,也有部分汉化了。
所以,柏杨把“五胡乱华”称之为“大分裂”并不妥。因为,只有本民族自相残杀才是分裂。
中国境外的少数民族南侵,不是什么分裂,而是企图分割肢解中国。
“五胡乱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开始是匈奴、氐、羯民族先发制人,建立了成汉、汉赵、后赵、前凉等国。
把东晋挤压到了中国东南沿海。
最终氐族前秦与汉人前凉在甘肃武威会战,前凉各郡县战败投降。
这样就形成前秦与东晋南北对峙,前秦苻坚崛起,独霸北方。
378年,苻坚派七万骑兵攻击东晋襄阳。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谢琰迎战。
谢玄火烧前秦淮河大桥,使前秦退至淮河以北。
前秦至淝水西岸,晋军在东岸。谢玄派人见苻坚,要求让晋军渡河到西岸决战。
苻坚同意撤后待晋军过河再战,结果前秦指挥官苻融撤后不慎落马被杀。
前秦士兵以为兵败,风声鹤唳中撤退相互踩踏,死伤十有八九。
柏杨认为,淝水之战纯属偶然,千年一遇,不值得评说。
但史学界认为,淝水之战意义深远。此战解除了北方外族对东晋的威胁。
使中华民族的根脉得以保留,而外族逐步分化,并融入中华大家庭才成为可能。
淝水之战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升级。
出现八国并立局面。
继而又出现九国并立。
没过几年,又形成十一国并立。
而东晋这边,却相安无事。
最终北魏鲜卑人与南宋分庭抗礼。
此南宋是东晋改国号而来,不是元代忽必烈所灭之南宋。
南宋与北魏多次发生南北大战。
南宋本身又发生变故,刘準将皇位禅让于萧道成。
萧道成登基,史称“南齐",南宋灭。
仅仅过了二十年,南齐王萧宝融让位于梁王萧衍。
萧衍建立南梁。开始第九次南北大战。
几乎是在同时,北魏鲜卑人万民皆叛,变民起兵。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两国,与南梁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可是东魏王的皇位仅仅坐了一年,又让位于齐王高洋。
高洋改国号为“北齐”,与西魏、南梁并立。
这时,西魏王将皇位禅让周公爵宇文觉。
建立“北周国”,西魏国亡。
与此同时,陈霸先在南京称帝,建立“陈帝国”。
中国版图,出现了四国并立态势。
历史的时钟走到了一个新的时点。
北周尉迟勤军,捕获北齐帝高纬,北齐灭。
杨坚杀北周国宇文皇族,建立“隋国”。
587年,杨坚又废除南梁国。
形成隋陈两国南北对峙局面。
隋将贺若弼活捉陈国皇帝陈叔宝,陈国亡。
经过286年的大小分裂局面,中国再次在隋代实现统一。
隋朝开通了漕运河,从杭州北上到达河北涿州。
当年隋炀帝杨广乘坐的龙船有四层。内有宫殿和上朝的地方,各类龙船上千艘。
龙船顺河而上,两岸官府提供山珍海味,连随行宫女们都吃腻了倒入河中。
漕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杨广荒淫,不理朝政,激起众怒被杀。
李渊进入长安(西安),建立唐王朝。
李渊提前离休,将皇位传给儿子,在中国皇帝中少见。
626年,李世民登基,开始了贞观元年。
盛唐时期,疆土最大时曾覆盖到贝加尔湖、咸海、阿富汗、越南、
平壤和南韩熊津城、海参威,并与波斯接壤。
以上是蒙古帝国地图。
不少人以为,元朝时中国的疆域面积最大,实在是误解。
由于人们往往把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与50年前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元帝国混淆,
把其他子孙所建立的察合台、金帐、伊利汗国,也当作是元朝地盘了。
所以让人家以为,蒙古人曾经侵入欧洲和中亚是中国人所为。何苦呢?
130年后,唐朝的疆域就大大缩水了。
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武则天(武瞾)夺取皇位,胡作非为。
第二个原因,是安禄山叛变,迫使李隆基逃亡四川。
从以上人口变化图可以看出,武则天下台,人口就增长。
安禄山叛变,人口就下降。
755年,北京军区司令安禄山在北京(范阳)叛变。
他在洛阳登基,建“燕国”。
李隆基带着杨玉环贵妃,从长安逃亡四川。
757年,安禄山因病双目失明,被儿子安庆绪杀害。
李隆基返回长安,给有功之臣郭子仪加授官位。
自李隆基开始,历代唐帝都没有大作为。
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俨、李晔、李柷等,
均没能继续盛唐大业。
最终李柷把帝位让给了朱全忠(朱温),唐朝落下帷幕。
朱温建立“后梁”国,开始了“五代十国”的历史。
唐朝灭亡三十年后,九国并立。
不久辽国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
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控制河北,扼制辽军南下。
959年,后周帝郭荣(又称柴荣)北伐,收复失地。
把中国与辽国的国界线,从长江北岸推进到了京津冀一线。
收复了长江以北广大领土。
赵匡胤篡取后周帝位,建立宋帝国。
宋代统一中国大业的序幕,徐徐拉开。
----------------------------------------------------------------------------
读后感:
所谓“资治”,就是“用于治理国家”;“通鉴”,就是“通俗借鉴”的意思。
但是说实话,我看了柏杨的这部著作之后,并没有找到多少值得借鉴的治国之道。
在柏杨的书中,对于战国到宋代之前的皇帝或“民变”领袖的描写,似乎都是:“专制、残忍、荒淫、贪腐”。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段历史中,中华民族怎么可能在一群昏君贪臣的统治下,传承了中华文脉不断,维持了国家统一呢?
相比之下,欧洲的贤明君主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语言、文字、法律、国体大一统的国家呢?
过去,我们总觉得西方先进,中国落后;欧美人文明,亚洲人野蛮。
现在,才知道美国的文明是在被灭绝的印第安人的尸骨上,建立起来的。
而欧洲的繁荣,则是用中国圆明园的珍宝,以及非洲黑奴的生命和金矿,堆砌起来的。
中国人被说成是丑陋的。但是,
中国人的祖先并不是海盗或者掠夺成性的游牧民族,而是中原大地上自食其力的农夫。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来自于孔孟之道和儒家学说,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如果与域外国家或民族发生冲突,往往会采取友好协商,“和亲”或“花钱消灾”的方式解决。
郑和七下西洋,送去了中国的瓷器、绸缎、药材、香料和工艺品,却没有占据过一块殖民地。
所以,中华民族是包容、友善的礼仪之邦。也是崇尚“和为贵”、“求大同”的统一民族。
因此,尽管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外族侵略和内外战争,但是中华民族反而更加团结和强大。
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相比较,只有中华文明的文脉几千年不断。
这就是中华文化和民族性的特色,也是许多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质。
遗憾的是,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柏杨的这套书,都没有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所以,我们需要克服前人的局限性,重新认识我们祖先的优点和他们的历史贡献。
2023/8/2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