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疑案

 

    目前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对历史问题的传说,版本很多。我也提供几个版本,供参考。

 

一、关于叶剑英截获张国焘电报:

 

    社会上传说,这是捏造的,不存在这份电报。请看徐向前回忆录:

 

    1)在徐向前的《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他这么回忆:“当天,张国焘来电,命令我和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这样,党中央的北进和张国焘的南下之争,终于发展到针锋相对的明朗化地步,成为牵动全局和影响红军命运、前途的斗争焦点。这份电令是陈昌浩先看到的,拿来和我商量。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我们夹在中间,感到很为难。”(P448)“当天,中央致电张国焘:‘陈谈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是不适宜的’”。“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单独带一、三军团北上,速出甘南。他们于十日夜间开拔,第二天凌晨,我们才知道。”(P452)“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和部队在一起,走着看吧!这样,我就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P454

 

20150507_115715.jpg

 

    2)在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剑英传略》一书中(1987),有这样的描述:“张国焘不听从中央的耐心说服,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竟然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叶剑英看到电令后,借故离开会场,带着电令跑向党中央驻地,把它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即用铅笔把它抄下来,并告诉叶剑英处境危险,要赶快回去。叶剑英迅速跑回原地,若无其事地走进会场。”(P76)

 

20150507_115758(1).jpg

 

二、关于西路军的失败:

 

    社会上有各种议论,认为红军西路军的失败是党中央决策失误造成的,另一种看法认为是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导致了西路军的失败。请看张国焘回忆录:

 

    1)在张国焘所写的《我的回忆》一书中(1974),他做了这样的总结:“上述的军事行动计划,在军事上来说,是企图拥有西北的一大片地区,即以陕北的红军居右翼,红四方面军在夺取河西走廊之后,居于左翼,二方面军在到达甘北之后,则居左右两路的中间地位。”“陕北同志赞成我们这个军事计划,一直在催促我们北进”,“可是,后来的事实发展,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这是四方面军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P1208

 

20150507_115644.jpg

 

    2) 在兰州的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馆里,有这样几份电文。

 

20150421_105837.jpg

 

(从以上电文可以看出,西路军基本是以四方面军为基础改编而成的,中央及军委同意了张国焘后来提出的进军河西走廊的军事计划。)

 

20150421_145457.jpg

 

(这封电报说明,中央军委希望西路军东进,解决补给问题)

 

20150421_145821.jpg

 

(此电文说明,中央对西路军的失败采取了积极营救的措施。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路军的失败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存在历史渊源,但把失败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张一个人有失公允。)

 

三、关于潘汉年秘密会见汪精卫:

 

    潘汉年案件审判员彭树华撰写的《潘汉年案审判前后》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详细介绍了该案件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真相。

 

1)“19434月,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要求潘汉年领导的情报部门加紧对敌情的搜索,同意潘汉年去上海,从李士群(汉奸)那里获得有关敌伪扫荡的情报。”李士群突然提出汪精卫想见潘汉年,“潘汉年毫无思想准备,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无法向中央请示,于是极不情愿地被李士群挟持去会见了汪精卫。”

2)“后来潘汉年得知自己要去延安参加党的第七届代表大会,本想找机会直接向中央领导说清楚此事。可是偏偏南京汪伪和重庆国民党方面都先后将此事传出,党中央因没有得到潘汉年的报告,加以否认,这使潘汉年变得十分被动。”(P98

3)“潘汉年有私心,怕把这件事说出来,会影响党中央、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毛泽东和潘汉年谈话后,中央向华中局发了毛泽东签发的电报给饶漱石,称潘汉年没有会见汪精卫,是敌方造谣。”(P99

4)“当毛泽东看到陈毅转交来的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交代材料时,便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任’,并以‘内奸’、‘反革命’罪将潘汉年逮捕。”(P102

5)“李克农于1955429日向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写了报告,提出反证:中央一再有打入敌伪组织、利用汉奸、叛徒、特务进行情报工作的指示。”“潘利用袁殊、胡均鹤、李士群,都有正式报告”。“这个实事求是的报告并未引起中央的重视。”(P101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潘汉年存在重大事件未及时汇报的过失,毛泽东因不知实情而公开否认此事,因此震怒可以理解。但是将潘一棍子打死是错误的。)

 

20150507_115658.jpg

 

四、关于六十年代饿死人:

 

    现在有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也有人否定这种说法。其实,在党史第二卷两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19609月底,全国82个大中城市的粮食库存比上年同期减少近一半,不到正常库存量的1/3。在农村,由于连年征购过头粮,许多省区农民的口粮也在急剧减少。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1961年,粮食产量比1960年仍在下降,大大低于1958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4%,轻工业总产值下降21.6%,重工业总产值下降46.5%,财政收入下降37.8%,商品零售总额下降12.8%。全国城乡人均粮、油、布消费量在19591960年连年下降的情况下,连续第三年下降,人民生活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党史二卷P563P593

   (如果以1960年数字来推算,那么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减员约为3000万是可能的。不过,人口减员包括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两方面的因素。简单地把人口减员说成是“饿死人”造成的,并不客观。)

 

20150507_140622.jpg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