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宣传画

   

偶尔在旧书摊上看到一张宣传画,是1958年印制的,题目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点击此处可看宣传画),内容是宣传当时“大跃进”的宏伟目标和成绩。

该画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是钢产量的指标(请见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1952年的钢产量是135万吨,1957年的产量提高到了535万吨,在五年之中翻了两番,平均用两年半的时间实现翻一番。而1958年的指标是达到1070万吨,也就是说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再实现翻一番。对于这个1070的数字,我还是很有印象的,当时它几乎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记得当年为了实现这个所谓“超过英国”的目标,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运动,当时我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美术老师鼓励我们画一张描写炼铁的图画,可是谁见过炼铁炉什么样啊!不过我倒是见过胡同里卖烤白薯的炉子,于是就模仿着画了一张画儿。后来我真的当上了炼铁厂的炉前工才知道,高炉有几层楼那么高,炼铁的过程是那么复杂。可是当年大炼钢铁,真的是用一人多高的“土高炉”,很不科学,当然只能生产废铁(见“土高炉”)。由于当年的指标提的过高,因此原料和燃料都无法解决,听说人们竟然把烧饭的铁锅砸碎,充当原料。这真是得不偿失,因为废铁不能用于铸造,想要还原成铁锅都不可能了。

再来看看粮食的指标(请见图表)1952年的粮食产量是3088亿吨,1957年是3700亿吨,五年之中年产量几乎没有多少提高。但是1958年的指标却定为7000亿吨,要求在一年里翻一番!也许就是因为目标定的太高,所以当时出现了虚报产量的情况。记得看到报纸上宣传的亩产万斤的“万斤田”,稻田里密密麻麻的稻子好像是人为堆起来的,上面坐着一个小孩子也劲得住。棉花的指标也是如此(请见图表),一年内也要求翻一番。如此不实事求是的“大跃进”,迫使人们搞浮夸、说谎话,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后来,连毛泽东自己也不相信了。

“大跃进”中全国各地大办“小工业”,仅仅在1958年上半年,各省、市、地、县、乡就建造了11000座炼铁炉、20000座小电站、10000座水泥窑、8000座小煤窑(请见图表)。这倒很像是前几年经济过热时期,各地大办乡镇企业的情况。看来这种一哄而起办小工业的做法,是有历史根源的。

还有一幅图表反映了1958年上半年的主要产品与1957年同期比较的情况(请看图表)。可以看出,钢铁等产品的半年产量并没有能够实现原定的翻番目标,仅仅达到1957年同期产量的30%左右。可见,后来宣传的所谓“大跃进”的伟大成就,是虚构的。

遗憾的是,彭德怀等人对“大跃进”的批评意见,遭到了错误的压制,连周总理也不敢讲话了。后来,虽然“大跃进”的错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但我们党习惯于把经济建设与政治运动紧密联系的做法却一直没有得到纠正,“超英赶美”等不切实际的提法依然在起作用,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我们迟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国情,不能正确地树立科学发展观。

真理向前多迈出一步,可能就会变成谬误。毛主席说:“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控制人口,不考虑资源与环境的局限性,不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所取得的一时的经济奇迹和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大跃进”的昙花一现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然而,我们今天真的吸取教训了吗?是否还会重演那段荒唐的历史呢?今天中国的人口已经翻了一番,但是资源却在减少,环境也在恶化,尽管现在的科技水平提高了,但是有谁能够维持让十几亿人口吃饱饭的“无米之炊”呢?

五十年前,在人民公社所谓“一大二公”的集体经营模式之下,“大跃进”没有能够使农民脱贫致富;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农村推行个体经营模式的二十年间,“三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左”了不行,“右”了也不行呢?看来,问题不完全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经营模式和市场机制,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和资源与环境的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我们绝不能再搞那种拼人力、拼资源、拼环境的“大跃进”了,只有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实事求是地放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和谐发展”的基点和准绳上,中国的事情才能办得好一些。

 

                                                                                  200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