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 堂

 

       明初修筑南京城时,为解决筑城民工洗澡问题,建了一批澡堂,其形如瓮,称瓮堂。著名的堂子街便是澡堂集中的地方,街便因此而名。可惜后来徒有其名,寻不见一处澡堂了。据今夏一报道说,有的明瓮堂至今还在使用。出于好奇,我前往幽。

出中华门,过长干桥,便是南北向的雨花路。在路西的门牌100号与102号之间,有一小巷,名悦来巷。此巷极窄,宽米余,仅供两人相向擦肩而过。进巷口不几步,门牌2号,便是瓮堂所在。门口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可见,这里并不是今年的新发现。说明来意,一位老大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时方九点,尚未开张,正是我们参观的清净好时机。从澡堂外表看去,说是瓮形,倒不如说是半球形。因为瓮是底小肚大,而它是底大。它犹如北京天文馆的外壳,也如紫金山天文台上一个个的大包,更象山脚下的太阳宫。堂壁为砖石砌就,内涂石灰,厚实保暖。堂底面积有十余平方米,不大。顶上开口,有拔力,自然换气,不闷,又兼采光。古人没有排风扇、电灯,却也能解决问题。原来堂底即锅,直接烧水,而今已是在外面锅炉烧水,由管引入。其时,清水满池,热气腾腾,准备接客了。此处共有瓮堂两个。另一个未用,里面堆放着杂物。当见第一个在用时,似乎觉的使用文物可惜。可见到第二个闲置时,又觉得不用也可惜。不是说房不怕住而怕空吗?住人的,随破随见,随见随修。空房反而坏得快。继而想之,假如瓮堂不是供人洗澡,说不定早被拆毁了。

此处属秦淮区服务公司,由王氏母子承包经营。澡资5元,其他下活除搓背6元外,其余如修脚、按摩等也都是5元。我不解道:“不要说洗澡,就是参观一下瓮堂也不只5元呀?”王氏答;“不行,我们这里是平民区,价高了,大家承受不了。再者,人们世世代代地在这里洗澡,哪还稀罕这瓮堂?”王氏的儿子还说:“当年朱元璋皇帝佬儿也在此洗过澡呢。”据说在欧州,哪怕发现一块中世纪的石柱,即使是在马路中央,也要画地为牢,保护起来,车辆绕行。可这里除文物局立在门前立了一块碑,区里发包了澡堂外,这个有着670年历史的明朝文物的现状,就这么简单。我们也设想到开发,这首先需要道路和场地。面对这密密麻麻的住户,所需的拆迁费也不知把人吓到哪儿去了!还是维持现状吧!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其实瓮堂并非不珍贵,都怪南京文物太多了。

                    

                                                                                                                                 尹示

                                                                                                                              (0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