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听泉(修改)

 

和州听泉

 

到和州听泉去。

驾车从南京出发,驶过长江三桥,安徽和州就只有十里之遥了。或者,跨过长江大桥,越过绿荫葱茏的老山林场,仅仅车行四、五十分钟就到了年古镇--香泉镇了。中国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就位于镇上。清澈见底的香泉湖中点缀着较大的桃花岛和小巧的桂花岛。

这里是传说中的七仙女下凡之地,仙女们慧眼独具,只见青山列黛,林木森秀,湖泊展姿,鸥鸟翔集,于是就有了《天仙配》的优美唱腔和唱词;

这里四季分明,盛夏之际凉风习习,隆冬之日阳光和暖,是夏日避暑、冬日避寒、春秋赏景的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这里“地中海风情小镇”、“天上人间”、“海天佛国”三期主题营造了如梦如幻的氛围,使度假中心成为远离都市喧嚣怡情养性的清雅之地;

这里温泉密集。泉水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十几个泉眼的大泉池,另一处是六七个泉眼的小泉池,两处泉水相通,合计有一个体育馆大小,日出水量足可灌满两个游泳池,水温适宜,四季稳定。香泉属氡硫酸钙镁型水质,由地壳深处溢出,医疗效果极佳。南京大学地质有关专家分析鉴定,认为“从取样分析的结果,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所相似,与巢湖市的半汤温泉,也较相似。”据说梁朝太子萧统在此疗病,故称“平疴泉”。

泉水文雅。梁朝建有“昭明书院”、“文选楼”、“尔雅台”、“藏经寺”,作为皇家书房;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送客避和州》诗中有“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学正吴本锡在《太子汤》诗中写道:“旧时太子汤泉水,流入清溪饮夜猿”。历代文人贺铸、张孝祥、王守仁等先后来香泉,均有题咏,其中许多诗篇被刻石成碑,立于香泉浴池前后,共有七十二块,后人称之为“碑碣之林”。泉水原有书香,故尔泉水香味浓烈,四季常溢,冬天尤甚。秋冬季节,热气升腾,异香弥漫,可饮可浴,沁人心脾,所以又称之“香淋泉”。

千百年来,温泉在这里默默地流淌,见证了和县太多的人文逸事,只要带着恭敬虔诚的态度,用心去听,就能听到《项羽本纪》中的悲壮,《陋室铭》中的潇洒,《游褒禅山记》中的执着和《望天门山》中的磅礴大气。所以,前人在这里修建了“洗耳恭听心亭”和“洗耳恭听心池”。

 

泉水淙淙,风雨亭中,凭栏辨之,则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明代王猷定的《汤琵琶传》中的描述煞是传神:“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才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太史公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更是传神:

楚汉相争,胜负相当。鸿沟之盟后,张良、陈平劝汉王“宜将剩勇追穷寇”,用计争取实力派韩信和彭越,战争的天平倾向了汉王,项王在垓下被围。

深夜,楚歌四起,项王惊道,汉已得楚?项王夜不能寐,面对美人虞姬和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济兮骓不逝,骓不逝兮何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为了不拖累项王突围,虞姬决然自刎。

项王率八百骑兵趁夜突围。拂晓汉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项王渡过淮河时,仅剩百余人了。项王到达阴陵时,迷路陷入大泽,因而被汉军追及。项王又突向东城,此时只余二十八骑。

项王自料不能逃脱,对部下说,我带兵已经八年,经历七十余仗,连战连捷,因而称霸天下。而今,我要给诸位打个漂亮仗,定要胜它三回,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天要亡我,决非作战的之罪。于是项王将骑兵分成四队,约定分三处集合,面朝四个方向,驱马冲杀。项王大呼冲下,斩杀一名汉将。汉军骑将杨喜,追上项王,项王怒目呵叱,将杨喜吓退几里。汉军再次包围上来,项王杀上前去,又斩汉军都尉一名,士兵百余人。待项王聚拢骑兵时,仅仅损失两人。项王问骑兵们“如何”?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如大王所言。

项王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正驾船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小,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可是项王长笑一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当初江东子弟八千人随他渡江西征,如今伤亡殆尽,纵使江东父老宽容,但面目何在?于是项王把乌骓马托付给亭长,并命令骑兵们下马步战。光项王一人就杀掉汉军数百,同时也负伤十余处,力竭自刎。

汉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汉军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数十人因而丧命。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因此,五人均得封侯。

这就是《项羽本纪》中惊天地,泣鬼神的一节,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怒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死后,当时就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 相传“墓四周古松数百章,怒涛汹汹常如大风雨至”。于是人们在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建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项羽庙,常年祭祀。

唐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企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

南宋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九十九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

清代重塑霸王像。悬“拔山盖世”匾额,并有楹联曰“山襟水带,虎啸龙吟”。

今天的“霸王祠”门匾由共和国开国上将张爱萍题写,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灵动雄劲,剑气逼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写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文字精练,工整对仗,聊聊数语,浓缩英雄生平。

 

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不论成败是英雄的典型。两千年前楚汉的风云之争,随着项羽在这江边的拔剑一刎尘埃落定,留给后人无尽感慨。

宋代的王安石认为,项羽大势已去,失败者失天下,即使过了江东,也不可能重新再来,他说“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一代伟人毛泽东却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还有人对英雄发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感叹:

“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

何谓英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作了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注解: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而言,知情者虞姬,知心者清照!

 

这里还有一个乌江亭, 项羽自刎前,将那匹心爱的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船载以至江东。相传,乌骓马终因思念主人,日夜悲鸣,最后羽化升天。背上的马鞍飞落江边,化做山岳,此山得名马鞍山。站在乌江亭上遥望江东山山水水令人不胜唏嘘!

 

漫步于温泉之畔,听泉水潺潺,似能听出古琴曲《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中记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因以“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中国人熟知的《陋室铭》则像古琴“响泉”发出的高雅之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所作。刘禹锡,字梦得,曾为京官,因得罪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和州当通判。

按唐代规定,通判这一级官员应住衙门里三间的屋子。但知县却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企图在住房问题上羞辱他。

刘禹锡何许人?刘禹锡是著名诗人,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惊绝天下。他是经苦读而高中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经历过大风大浪,早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对知县的这种鬼蜮伎俩,刘禹锡一笑置之。

刘禹锡先被安排到县城南门,面江而居。面对大江,刘禹锡有感而发,撰写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知县见达不到打击刘禹锡的目的,又将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见寓所附近有一排排杨柳树,别有一番情趣,刘禹锡又在门口题写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气急败坏的知县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竟是斗室。格高调美的刘禹锡潇洒地提笔写下《陋室铭》,向世人宣告了他的精神追求,在“唯吾德馨”的光彩中,那位知县无处藏身。

 

《陋室铭》由大书法家柳公权写下并勒石成碑,竖立在和州半面街“陋室”的门口,《陋室铭》千古流传。

现在已经很难查到刘禹锡与柳公权交往的故事,但可以肯定二人绝对是知音,因此才有书写与刻碑之说。柳公权熟读《春秋》、《金刚经》、《庄周》,“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同时从儒、释、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柳公权“心正笔正”为历史上一致公论。柳体大方刚正,绝无“侧媚之态”,始终是中国人效仿的最佳选择。

刘文柳字,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成为“双绝”。

 

和州“陋室”,饱受兵燹,《陋室铭》原碑已不知所踪

明代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欧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清代重建“陋室”九间,民国补书《陋室铭》碑一方。室产有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

如今“陋室铭”由安徽省书法家仿柳体书并重新刻碑。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陋室”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浸泡于温泉之中,听泉水泊泊,极像古筝曲《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篇英雄的史诗,一曲奋斗不休的颂歌。

变法中的王安石写下的《游褒禅山记》,也是阐述了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篇文章则成为了中国人治学与做事的座右铭。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

王安石在游记中借进褒禅山山洞探险事说明,凡事都必须在主观上“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在客观上有“物以相之”,才能“尽吾志”,才能不畏艰难险远,欣赏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另外,又从仆碑中联想到古书,也就是历史经验中有很多“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因此强调学者应该“深思”、“慎取”。这些思想都实际运用于他的变法运动。新法虽然由于顽固守旧派的大力反对而终于失败,但王安石是无悔的,也正由于如此,王安石又以“执傲”名扬天下。

 

从和州的山野私塾,到现今的希望学校,学生们无不诵读着《游褒禅山记》,其中的“有志与力”、“深思”、“慎取”都在默默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为了救国救民,和州已经为中国贡献了三位上将,他们是冯玉祥、张治中和李克农,还有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候学煜、书圣林散之、奥运冠军许海峰。

 

提起和州人张治中将军,人们都能记得1932年的“一.二八”凇沪抗日之役。为了增援十九路军的上海抗战,张将军率领新五军抵达前线。在庙行、吴淞、蕴藻浜痛歼日军精锐的九师团、久留米旅团。战事紧张时,张将军亲率教导总队上阵杀敌,敌人尸横遍野。自庙行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也。”

“一.二八”凇沪抗战,虽然以一纸停战协定结束,但毕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方屡战屡败的前题下,双方首次打成平手的战役。

张治中将军在战前曾给妻子留下遗书,在战阵上发布《告全军将士书》:“治中个人,誓与我军将士共患难,同生死,深望我全军将士,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既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敌人拼命到底!”

将军出征前,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送来女褂子一件,并赋诗一首: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岂不知,

和州的张治中,中国的上将军,真可谓是“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和州的山与水,中国的大文化,已将张治中陶冶成顶天立地的奇男子!

 

用心听泉,能听得江呼山应,风雷相搏。和州大地上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齐全”,演奏着让孔子赞不绝口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尽情地讴歌着大自然的壮美。

 

万里长江逶迤东来,在安徽和州与当涂之间将座高山劈为两半。一时间“涛似连山喷雪来”,浪击峭壁,声震如雷,水雾如烟。

和州之山名“梁山”,当涂之山为“博望”。远看两山色如横黛,故尔叫峨眉;近看两山高耸陡削,故尔称天门。

作为地理坐标,天门山是吴楚界碑,“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拒洪流,实为吴津”,“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吴楚在此曾作“长岸之战

六朝将此设为“梁山戍”;

唐代在此用铁索锁断江道;

清设梁山营,筑有炮台以资防守。

 

西梁山由大小陀山组成,山水相连,风景秀丽。“天门八景”蜚声人间:

天门晚泊月辉映,似是蟾光碑水中的“天门夜月”;

淋浴晨曦薄雾里,浮鱼晨曦映金蚕的“博望朝霞”;

矶头下面潮声大,却应回声唤渡人的“陈桥唤渡”;

参差怪石悬佛像,俯首江流此回旋的“万庵观澜”;

碧霞宫里雪飞晴,红装素裹看江景的“龙宫熏雪”;

云阁飞来峭壁上,远近皆闻两三声的“云阁疏钟”;

暮色秋雨细霏霏,烟波浩淼白浪滚的“荻州幕雨”;

西梁山下柳阴堤,悦耳黄莺枝上啼的“柳岸春莺”。

 

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书法家王羲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淮河之滨,大凡名景胜迹,悉数登临,游到兴至,留书不迭。当年就在西梁山石壁上即兴写下“振衣濯足”四个大字,落款为“永和三年王羲之”。如今“振衣濯足”之石刻虽然经千年风雨剥蚀,但仍清晰可辩,神韵犹在。

 

最珍贵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因其诗才号称“谪仙”,意为被贬谪而下凡的神仙。此时年逾花甲的李白却是一位真正被贬谪的诗仙。几年前,李白因为被卷入永王事件而坐牢,流放夜郎,途中获赦。一路游历金陵、宣城等地,最后投靠在当涂任县令的叔叔李阳冰,距他告别人世仅一年不到了。

李白是孤独的,晚年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又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能以酒浇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白居易曾这样描述李白:“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是滚滚长江与有情的山水赋予了李白新的生命。天门山成为了李白的最爱,他一口气给天门山写了三篇诗和铭。

李白不是伫足于江边,也不是站在船头上凝视天门的,而是飞腾于青溟之上,将一派大观拥抱于胸臆之中,才能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样上天入地的大境界,获得感天动地的大精神!这首《望天门山》虽说是李白生命的绝唱,但与和州的山水一样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浑莽而又浩瀚的长江日夜流经和州大地,不舍昼夜奔向海洋。

天门山啊作为历史的坐标正在见证和州为时代贡献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