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更壮美

 

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名叫“六十岁后的生活”。由于我自己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所以读得比较认真。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这本书确实也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如何看待晚年生活?

 

过去,我们总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一旦退了休,似乎人生就失去了价值。尤其在社会引入了市场机制后,人们更把人生的价值与收入的多少联系起来,收入多些似乎就幸福些,否则就感到不幸福、不满足。

如果老年人得不到起码的生活保障,当然是不幸的;但如果能够享受社会保障、过上正常的退休生活,就不需要像退休前那样去“拼命”挣钱了。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大多数人已经从“温饱型”跨上了“小康型”的台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将得到保障。现在人们考虑的已经不是衣食住行的问题,而是寻求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的问题。

但究竟什么算是高质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的富有、或权利上的满足才算是“高质量”吗?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我再加一句:“无职自由行”。其实,人的最大乐趣是“心想事成”,换句话说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有助于社会,这就是高质量。

在你退休以前,你接受上级安排的工作往往是被动的,也很难谈得上符合你的兴趣。但退休以后就不同了,你可以去做过去想做而没能做成的事。比如发挥你的特长,去搞艺术创作、或写小说、或研究你感兴趣的课题、或到你喜欢的行业去兼职等。你还可以去圆你小时候的梦想,比如到你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或去收集和研究感兴趣的收藏品,或到一生中生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还可以再进学校去学习以前没能掌握的专长(可以纯粹为了娱乐)。一句话,只要有心去做,晚年生活可以使你的身心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充分的发展。

说句“调侃”的话,马克思曾把未来共产主义描写成能使每个人充分发挥天赋的社会,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从事批判。其实我们今天的许多老人又何尝不能这样?只要你的健康状况允许,你可以做任何喜欢做的事(当然是在法律和社会允许的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条件进入马克思描写的那个共产主义了,又何必还要拼着老命去赚钱、做“资本主义”的“奴隶”呢?

我计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一天的生活费不过才30 - 50元左右,在医疗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完全够用。如果还有些积蓄,晚年生活不成问题。所以,我不打算退休以后再去为赚钱而拼命工作,如果还想做些什么事,将完全是出于爱好和兴趣,也许还会为了尽些义务。

到我六十岁时,我的工龄将满40年,如果我的寿命可以有80年的话,那么人生留给我个人的晚年时光仅有20年,与40年的工作年限相比,即使我的晚年时光完全是为了自己而消耗的,也不能说是自私的吧?何况中国的劳动力过剩、年青人找工作难,我们又何必去占年青人的位子呢?

这样一想,我似乎感到轻松了许多。对于我自己的晚年,我决定过得“解放”一些、自由一些。除非日本鬼子又打来了,我会再扛起枪;否则,我的“武器”只能是一件乐器和球拍。

 

二、    如何减少退休后的失落感?

 

我从书里看到,作者的哥哥为了减少退休的失落感,在退休前就有意模仿“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他主动放弃公司派车接送的待遇,天天去挤电车上下班;他尽量避免参加公司的宴会,也不再光顾高级俱乐部去参与公司的交际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很自然地拥有一颗“平常心”,把退休后的失落感减少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在退休前夕尽量不去享受特权和将要失去的待遇,是个寻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其实,返朴归真本应是人生的结局,过分的物质享受和特权都是身外之物,应该把它们统统“失落”干净。主动放弃那些本不该有的东西才能让我们返老还童,洁净如初。

 

三、    如何在晚年发挥你的潜能?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将二十岁和五十岁的智商加以比较,在很多情况下,五十岁的智商高于二十岁。在政治领域里,很多七十岁的老者依然在台上唱主角,也说明了老年人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综合能力。老年人拥有青年人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如果你还想对社会做些贡献的话,你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只是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分劳累。体力不支,是老年人的弱点,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你的优势。

老年人的智商随高,但如果不保持必要的锻炼也会过早老化。最好的办法是坚持“动手动脑”的活动,用电脑写作是个很好的办法。电脑要求人的手指频繁运动,要求人的大脑和反射神经快速敏捷,可以使老年人既动手、又动脑,还可以上网查询信息,或与亲戚、朋友沟通,可谓一举多得。

有人说,我没有什么爱好和特长,学习新东西又太难,如何发挥潜能?其实你一生的经验和教训也是一种潜能,如果把它写出来,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而且还可以启迪后人。我看过不少老人的回忆录,其实不仅名人可以写,老百姓也可以写。写出来不一定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思路。要把头脑中对一生的记忆整理出来,写成文章,并提炼出一些道理和经验,并不容易。但如果你的文笔还可以,能写出来就肯定会有收获,既可以提高自己,也可以给世界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现在流行一种叫“老照片”的小册子,就属此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写出来,也是很值得做的事。

现在科技手段很多,你也可以通过摄影、录像、录音、电脑处理等办法,把一生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影集、录像带、光盘等长期保存。这些事在退休前不可能做,退休以后完全可以去做。说不定你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历史学家、或摄影家、或收藏家、或评论家。

 

生理的老化就等于心理的衰老吗?

 

现在医学发展了,人的寿命已大大延长,六十岁的人在老人中只是小弟弟而已。但我们一些五、六十岁的人似乎已经感到老了、一切将要结束了,什么也不想学、不想干了,其实是未老先衰的表现。

要想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晚年,必须把退休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要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去尝试过去想做而没有做过的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退休前你不敢穿着时髦的衣服去上班,即使周末偶尔穿上一件漂亮衣服上街,还怕熟人看见。退休以后你就应当把所有的时髦衣服都穿在身上,在邻居和老朋友面前显示你的风采,完全不必有什么顾虑了。

墨守成规、倚老卖老,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态,但这恰恰是老年人发挥自己潜能的心理障碍。应当把生理老化和心理衰老区分开,多少老人虽然失去了健康,但凭着毅力完成了未尽的事业。还有一些老人,五、六十岁开始学外语,为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外文原著,以追求更准确的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一位历史学家花了几年的时间,走遍山山水水收集资料,写出了一部著作的初稿。不料书稿被盗,他多年的辛苦白费了。这时他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硬是迈着艰难的步履,第二次跋山涉水、重游故地,最终完成了他的巨作。如果没有不服老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永远以好奇的目光观察世界、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不仅年轻人,老年人也应当保持这种心态。

我现在已经在设计退休以后的个人规划,我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很广泛,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学,而且也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摄影、美术和音乐。当然,如果有了孙子,还要研究“孙子兵法”。许多年青时感兴趣的事,我都想利用晚年的大好时光去研究。所以,我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希望退休的时刻早些到来!

 

也许是“文革”给我们留下的后遗症,人们总想保持一个好的“晚节”。似乎一个人只有做好本职工作、退休以后也不要做什么“出格”的事才算保持了“晚节”。为了这个“晚节”,我们不敢说、不敢动,连想都不敢多想,总习惯于“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尤其老年人要想寻求些快乐和享受,就被视为“不本份”、“心太花”。其实我们把人生中40年都奉献给了社会,已经无愧于社会。如果我们都能有一个有意义的晚年,自己过得充实,不给社会增加负担,不也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吗?

 

中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将有2-3亿人口。如果我们不重视研究老年人问题,不树立正确的老年学观点和理论,将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发展。帮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归根到底是有益于全社会的。

晚霞可能没有朝霞那样充满活力和希望,但晚霞也是大自然赐给地球和人类的一段美好时光。尽管晚霞不可避免地要被黑夜所淹没,但人生的晚霞仍然可以是壮美的,甚至可以成为人生中最丰富多彩、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

老年朋友们,让我们永远年轻!

 

20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