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吗?
《三字经》的第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我不否认以上所说,人的习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客观的。但我对“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有不同看法。
人类和某些生物一样,当一个新生命降临时,往往会给母亲带来痛苦,甚至是死亡。
婴儿在饥饿时就会狠命吸允乳头,他不管母亲是否因为同样的饥饿而无法产奶。
孩子从小往往是自私的。如果没有大人的教诲,他是不会主动把玩具送给小朋友的。
如果把一个孩子放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将成为白痴。
与狼群一起长大的“狼孩”,肯定充满兽性。
所以,我们所说的“性本善”,是不存在的。一个生命,为了能保存自己,必定要寻求必要的生存条件和食物,甚至不惜损害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其他生物与人类是一样的。
近来,在我国云南省出现了一种野草,它蔓延得非常快,而且有毒。它所到之处,其他植物无法生长;牲畜吃了它就会死亡。目前,当地农民还无法控制它,只能任其发展。这种草的学名叫“紫茎泽兰”,由于它是从南美洲传过来的,又被称为“飞机草”(可能是有人乘飞机带回“巴西木”时同时带来的)。据说在南美,这种草不会成灾,因为当地有它的“天敌”植物,所以没有被认为“不善”。
再说“艾滋病”。据说从人种上讲,白种人对“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力要比有色人种高十倍。所以,在非洲和亚洲,“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比较高。但这并不说明这种病毒对谁善些、对谁恶些。
我举以上的例子是要说明,当某种生命的出现威胁到了其他生命的存在时,我们就会认为它是“性本恶”,不是“性本善”。反过来,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或者小猫小狗等宠物,就会认为他们是“性本善”,这其实是人们的偏见。
在我看来,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生命,都是“性本贪”、“性本谗”的。我养过一只小鸡,第一次喂它时在地上撒了很多米。谁知小鸡吃起来没有节制,结果撑死了。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干部倒下去了,也是撑死的。他们贪得无厌,多吃多占,酒色无度。在酒席上“光荣牺牲”的,已经不少了,甚至还为他们开了“追悼会”!恐怕还认为他们是“性本善”吧?
其实,和这些腐败现象相比,“飞机草”和“艾滋病”又算得了什么呢?“飞机草”刚刚蔓延到西南几个省,“艾滋病”患者也不过才几百万,而被腐败之风所侵蚀的地区和人群恐怕是全国性的。治天灾难,治人祸更难!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
过去教育孩子,我们往往用革命先驱和英雄人物作为典范;现在教育孩子,人们往往列举比尔 . 盖茨和哈佛女孩作为榜样。过去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现在教育孩子不能吃眼前亏,他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
也许是时代变了,也许是市场经济把人性变得复杂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尔虞我诈也就多起来。因此,“性本善”就更谈不上了。
相反,承认“人之初,性本贪”,倒是一个进步。这样一来可以及时克服孩子的自私,可以注意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可以监督各级干部树立克己奉公的作风。
人类,既然自以为是“高级动物”,就应当少些贪婪,多些克制。
给他人多点爱,给其他生命多点爱,给大自然多点爱。
让我们注重教育,使“人之初,性能善”,就不错了。
200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