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美中不足

 

最近,从电视里看到第27届电视剧“飞天奖”评选大会的盛况,有些想法,想说几句。

在此次大会上,电视剧《潜伏》、以及该剧的编剧(姜伟)和男主角(孙红雷),均获得了一等奖。可见,《潜伏》深得观众和评委的好评。

我也很认同这个结果。《潜伏》一剧确实是一部不错的影视作品,既有教育意义,也有较高的观赏性。同时,它也引发了观众对过去国共之间情报战的热议,以及对中共情报战线无名英雄的追思和敬佩。

不过,《潜伏》一剧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本来可以不提,但是既然该剧获得了“飞天奖”,今后难免会倍加推崇,甚至使得观众会把其中的剧情误以为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想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有助于避免一些误解。

 

    一、左蓝的介入不符合历史情况:

 

    该剧安排左蓝介入了余则成的工作,是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为了说明历史背景,请看网上的一段注解: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根据《停战协定》组成的调处军事冲突的机构。军调部是根据1946110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设立的。113,军调部在北平正式成立,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中共代表叶剑英、美国代表罗伯逊三人组成。军调部下设的执行小组先后共达36个。1946626,国民党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同年810,马歇尔宣布‘调处’失败。19471月美国宣布退出,军调部随之结束。”

从以上注解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军调”代表都是以公开身份进行工作的,与李克农领导的情报战线没有直接关系。按照中共情报系统的工作原则,不要说是公开战线与秘密战线的工作有着严格的分工,就是在中共秘密战线内部,不同组织系统之间也不能发生“横向”的关系,更不能在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相互介入对方的工作。

而在《潜伏》一剧中,左蓝与余则成意外相遇。左蓝是中共的“军调”代表,属于公开战线;而余则成是潜伏在国民党“军统”内部的中共情报人员,属于秘密战线。由于他们过去是恋人,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多次秘密见面,而他们之间的接触并不是上级事先安排和批准的。所以,左蓝与余则成、以及马奎见面,以及后来介入了余则成的一系列秘密工作等,都是违反工作原则和纪律的。

在左蓝与余则成的“恋人”关系暴露之后,他们的上级领导并没有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例如把左蓝调离天津),反而听之任之,任凭他们继续违犯工作纪律和陷入被动的局面,甚至让左蓝直接与国民党“军统”人员马奎秘密接触,最终造成了左蓝的牺牲。应当说,这种结果是中共方面的工作失误和领导不力造成的,但却没有进行反省。这就会误导观众,以为中共过去的情报工作可以如此杂乱无章、漏洞百出。甚至会让人以为,中共的高层情报组织是如此的粗心、涣散和不负责任!这不能不说是该剧的一大硬伤。

 

二、翠平的表演过于夸张:

 

剧中余则成的“妻子”翠平作为一位不识字的农村游击队负责人,在第一次进城并参加情报工作时,可以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也可以出些“洋相”。但是该剧中的翠平却表现得有些过分,她不是当着敌人的面、因为不习惯穿旗袍而破口骂粗话,就是和余则成任性地胡闹和吵架。她在敌人的圈套面前屡屡上当,甚至不请示余则成就自作主张,向伪装成八路军的许宝凤暴露了自己的身份,给余则成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危险。这些情节的设计,即使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党员来说,也是很不靠谱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夫妇(真名李白),他们开始也是“假夫妻”,他的妻子也只是普通工人,不习惯穿旗袍、当“太太”。然而,他们的表演很有分寸,处理自然,真实可信,符合当时城市“地下工作者”的真实情况,因而至今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相比之下,《潜伏》中的翠平就显得十分滑稽,缺乏历史的真实性。这些过分夸张和“搞笑”的表演,只能给观众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当年的“地下工作者”简直就是“二百五”!翠平的形象不仅是不真实,而且是对隐蔽战线的革命前辈的不尊重。

 

三、翠平无权介绍余则成入党:

 

在《潜伏》剧中,余则成曾经到过冀中解放区,并受到了中共情报机关最高领导人李克农的接见和教诲。后来,余则成又担任了中共驻天津情报战的负责人,并直接接收中共最高情报机关的领导。对于这样重要的情报干部,其入党问题必须由中共高层情报负责人直接审查和批准,其入党介绍人也必须是余则成的上级负责人。但是,在电视剧中,余则成的入党介绍人却是他的下级——翠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下级,翠平不可能了解余则成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情况,余则成的许多工作秘密也不能全部让翠平知道,所以翠平不具备介绍余则成入党的资格。

在《潜伏》剧的最后一集有这样一个情节。余则成在潜入台湾之后,又回到香港并与中共情报人员秘密接头。在会面中,余则成才被口头通知——他已经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在撤离大陆之前,翠平却已经带领他宣誓入党,这在上级批准入党前,是不符合手续的。另外,在白色恐怖和敌人的严密监控下,举行这种入党宣誓仪式,也是很危险和不必要的。

总之,由翠平介绍余则成入党,并在上级批准入党之前就举行入党宣誓,这些情节的设计都欠考虑,欠推敲。

 

四、晚秋可能是第二个左蓝

 

在香港,大陆组织上又为余则成安排了一位“妻子”——晚秋。这似乎合情合理,因为晚秋是“汉奸”的侄女,又与余则成有过一段“隐情”,他们的“结合”不会引起国民党怀疑。但是,在晚秋奔赴解放区以后,她曾经在解放区的广播电台发表过署名“晚秋”的革命诗歌,这不可能不引起国民党的注意。因此,如果《潜伏》有下集的话,晚秋很可能成为“左蓝第二”,继续受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怀疑和监视,而余则成也会继续因为晚秋,再次遭遇尴尬和危险。

也许,安排晚秋作为余则成继续“潜伏”的搭档,能够增加该剧的戏剧性和浪漫色彩。但是,在实际的情报工作中,这种安排却只能带来危险和悲剧。

 

五、翠平的结局不合理:

 

尽管翠平算不上是个称职的情报人员,但是她起码还是个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党员干部。在铲除国民党“黄雀行动”特务组织时,她也立下了功劳。对于这样一位老革命和中共高级情报人员的妻子,组织上本应妥善安置她的工作和生活。但在该剧的结尾,两个表情麻木、冷若冰霜的干部出现在翠平的农村老家,他们以生硬的口吻命令翠平不能离开村子半步,目的是保护余则成的安全。可笑的是,此时余则成可能已经和晚秋在台湾“入洞房”了,而翠平只能怀抱着余则成的孩子,傻傻地站在村边的小山头上,等候丈夫的归来!

我不禁要问,这样处理翠平的结局,合理吗?让翠平呆在老家,难道不是更容易被敌人发现吗?为什么不能安排她在其他地区工作、另外组建家庭呢?

 

我的上述看法可能过于较真儿了,也许我不应该以老一辈的历史眼光去要求年轻的编剧和演员。但是,对于一部同时出现了李克农和戴笠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谍战片”,我无法把《潜伏》仅仅当作是一部“戏说”历史的娱乐片来看待。我希望观众朋友在欣赏该剧、追思先烈的同时,也要对作品中的一些虚构内容,提高鉴别能力,以免对真实的历史产生误解。

20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