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国》与中华文化

 

 

      虽然我对莫言先生写的小说“蛙”和“丰乳肥臀”有些负面的看法,觉得小说为西方人丑化中国提供了炮弹。但是,他的小说“酒国”并不是那样,诺贝尔奖的颁奖辞认为这部作品否定了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在是“歪批三国”(“蛙”才是否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

 

    “酒国”的内容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

 

1、上级派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市下辖罗山煤矿(可能在山东),调查“烹食男婴”案件,但是他酒后中了“美人计”,掉进茅坑淹死了。

 

2、莫言受邀访问酒国市,被灌醉钻到桌子下面;女市长到场后,下令继续给莫言灌酒。

 

    客观地讲,莫言这部作品是批评“酒文化”的。因为喝酒闹事伤人,喝酒耽误工作的情况很普遍,而且难以纠正,根深蒂固。所以,莫言专门写书批评一下,无可指责。书中侦察员饮酒误事、被拉下水的情况,也确实在公检法干部中,真实存在。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劝酒辞”,看到“酒文化”的庸俗:

 

   1、 女士劝男士:

    攻: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举杯来问人,我该喝多少?

 

   2给中年人劝酒:

    攻: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

    守: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3、请客吃饭,主人劝酒:

    攻: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

    守: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

 

   4、劝妻子管教丈夫:

    攻:酒壮英雄胆,不服老婆管。

    守:来时夫人有交代,少喝酒来多吃菜。

 

   5朋友之间劝酒:

    攻: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守:危难之处显身手,兄弟替哥喝杯酒。

 

   6、劝喝白酒:

    攻: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来。

    守: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维系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中华文化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陋习。酒文化、烟文化、食文化都是如此,存在着愚昧和落后的东西,需要克服。

    所以,小说“酒国”的主题是批评“酒文化”中的陋习,没有什么不对,它并不是在宣扬新中国是“吃人社会”,也不是在指责独生子女政策中“女婴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诺奖的颁奖辞抓住“酒国”作为攻击新中国的稻草,恐怕连莫言本人也不同意。

 

-----------------------------------------------------

    诺奖颁奖辞抨击中国,“最美味的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

    这个情节出现在罗山煤矿宴请侦察员的酒席上,一个男婴的尸体被烹熟后放在盘子里端上餐桌。当时侦察员拔枪站起来抗议,却被告知男婴不是真的,而是用藕段做的。后来侦察员的调查无果而终,案件不了了之。

 

    如果诺奖颁奖辞指责的是,中国古代存在“人相食”的情况,那倒是客观的。

    网上资料说,在史前时代周口店“北京人”就有人吃人的情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相食的情况在《左传》、《吕氏春秋》、《史记》、《庄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到秦汉以后,也有人相食的历史纪录。例如:

    楚汉相争,关中人相食人。《汉书 高帝纪》云:楚汉相距滎阳也,民不得耕,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

    隋唐时期,史载安史之乱,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三千人!

    北宋靖康元年,官兵和百姓都无粮可食,于是就把死人全部用盐腌起来,晒成肉干,以供食用。

    清朝顺治二年,湖北大食人。《清史稿》:“顺治元年(1644)春,二年(1645),耒阳、襄阳、光化、宜城大饥,人相食。”

 

    不过以上“人相食”的情况,都是发生在战乱和荒年无收的时期。像“酒国”中描写的把婴儿当作美食的案例,即使在中国史料中,也没有看到过。可以说,完全是杜撰出来的。连“酒国”中的侦察员,也没有找到证据。

    恕我直言,莫言作品之所以容易被西方利用来丑化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作品过于虚构,脱离了中国真实的社会实践和人物。

    无论是“丰乳肥臀”中的“母亲”,还是瑞典神父和他的私生子;也无论是“酒国”中的侦察员,还是“蛙”中的“姑姑”。都没有真人真事作为原型,所以在莫言的人物创作中就容易变形,变态,成为了莫言手中的“玩偶”。他们一会儿是好人,一会儿是坏人,性格和举止前后矛盾,思维逻辑混乱,甚至是疯疯癫癫。比如,“丰乳肥臀”中的“母亲”,是出生于1900年的传统农村妇女,怎么可能与七个男人生孩子呢?“蛙”中的“姑姑”是计生干部,看到孕妇为了逃避做流产手术跳河,“姑姑”却见死不救,还说让孕妇再游一会儿,直到孕妇真的要死了才救上来,已经晚了。在真实生活中,难道真有“母亲”和“姑姑”这样的原型吗?

    我建议莫言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多写真人真事。不管是讴歌好人好事,还是批评坏人坏事,都要力求真实,避免虚构。尤其是没有是非底线的虚构,更要不得,更有害。因为这样容易误导青年读者,或被坏人利用。

    作为部队培养的军旅作家,莫言先生本应写一些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抗美援朝或和平时期建功立业的小说。但是,我看了他的几部作品,不仅没有反映革命军队光辉历史的内容,反而处处在丑化人民军队或党政干部。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莫言先生有句名言:“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这大概也是他的座右铭。不过,他也不是绝对不唱赞歌。在《丰乳肥臀》中,他说日军军医“救了我们母子三人的命”。在《红高粱家族》中,咒骂共产党武装和蔑视毛泽东的“土匪”头子余占鳌,才是抗日英雄。

    我非常理解,如果莫言说毛泽东和新中国的好话,充满西方价值观的诺贝尔文学奖,怎么会看上他呢?

 

《小老头网站》评论员

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