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色行事

 

(于国建)

 

      对只看脸色行事之人,我一直比较反感,该怎么想就怎么想,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何必以别人脸色定夺?宋代那位王(王圭)宰相,任职十六年,只知取旨、领旨、传旨,毫无建树,被讥为三旨相公。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李莲英,最拿手好戏是在老佛爷面前跪着喊,人格之卑下被后人笑。一切看上峰脸色行事,马屁功练到家的当然不止王(王圭)、李莲英二人,且一万年之后,他们的子孙恐怕也不会断种。除了上述类型,现实生活里还有另一种看脸色行事者。他们忍着笑、憋着哭,时时刻刻审视别人对自己是什么看法,抠抠缩缩地看着别人的脸色,好像他们压根儿是为别人活着,不敢与众不同,凸现个性,宁愿让世俗熔化自己,像一只没有半点棱角的玻璃球,他们活着很累。对这类人,我也不敢恭维。

    但对脸色也不能一概不看,阿庆嫂对自称抗日的队伍忠义救国军察言观色,发现他们原本是与新四军作对的汉奸,其中看脸色就帮了她许多忙。

    所谓脸色,它是人的情绪的外露,是显示心情或心境的表现形式。从脸色中,可窥察人的感情、欲望和希冀,其内容之丰富往往胜过语言表达千百倍。据说同样是笑,就有真笑、假笑、会心的笑、勉强的笑、畅怀的笑、悲凉的笑等等。如果建立一门脸色学,肯定会受到瞩目。

    一个人立身处世,我不赞成单凭别人的脸色行事。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部门的领导者,对群众的脸色是万万不可失察的。群众的脸色是群众情绪的反映,群众脸色的阴晴圆缺常常是决策成败得失的一面镜子。在极左年代,小队干部忙敲钟,社员下地磨洋工,那是政策不对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搞联产承包,不用喊、不用催,粮食多得无处堆,这是政策得人心。任何一项决策,老百姓的脸色中都无不刻着或肯定或否定的记号。脸色春和景明,工作开展顺利,脸色阴风怒号,困难险情骤至。大约历来如此。作为从政者,从群众脸色里传出的第一信号,绝不可小视,应特别需要重视、研究,切不可粗心大意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看群众脸色办事,倒不失为少犯错误的领导艺术。

    让群众脸色始终洋溢着阳光,并没有多少秘密,就是要恭恭敬敬地、勤勤恳恳地、扎扎实实地、年复一年地替群众谋利益(李瑞环语),要敬重群众、信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连造船厂的职工心齐劲足,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厂领导是一批三七式干部,早上七时上班,晚上七时下班,每月七元奖金。但第一线工人的奖金却人均70元。厂党委书记说得好:我认为这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拿钱又多,工人情绪自然就大了。正因干部乐于吃亏,工人就以好脸色回报,主动要求自己的奖金拿出一部分奖励干部(我举这个例子并无意提倡领导干部都要少拿奖金)。有这么好的干群关系,生产哪有搞不好的?联系到某些单位,职工不高兴,机器不出活,是否可以找出一点差距呢?

    古人云:为政欲静静在宁民。当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要稳定,就要理顺情绪,理顺情绪就要看一看群众脸色,顺从民意,这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领导干部一项基本功。我以为。

 

(原载1990年12月18日《解放日报》,1991年第二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